
长平大战后的不幸收场:蔺相如带着遗憾离世,廉颇则被迫逃往他国。
廉颇是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将军,和白起、李牧、王翦并称为四大名将。他打仗从没输过,因此在历史上名声非常好。
说到廉颇,人们常常会想起蔺相如。这两个人经常被一起提及,好像他们之间有着说不清的联系。
故事的起点就是和氏璧。这块宝玉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成了整个故事的起点,影响了许多人物和复杂的情节。
赵王看着手中的和氏璧,不禁赞叹:“都说周有美石砥厄,宋有宝玉结绿,梁有悬愁之玉,而楚有和氏璧,这和氏璧真是世间罕见的宝贝啊!”
欢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没过多久,赵国拥有一块和氏璧的消息就传到了秦昭襄王那里。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日益增强。到了秦昭襄王执政的时候,他在公元前288年宣布自己为西帝,意图统一六国。虽然没有达成目标,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并未减弱。
赵王听说和氏璧到了他手上,心里可不甘心,打定主意一定要把这宝贝弄到手。为了得到它,他费尽心思,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如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首先要给对方一些好处。于是,他赶紧给赵王写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那块珍贵的和氏璧。
就在这个时候,大将军廉颇站了出来,对国王说:“陛下,微臣有要事禀告。”
廉颇直接对大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强,如果不用和氏璧交换秦王的信物,他肯定找茬。这样一来,麻烦可就大了,后果非常严重。”
廉颇被赵王问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好拱手回答:“这个……臣目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赵王听到廉颇的回答后感到很失望,会议最后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他心里一直挂着这件事。这时,宦者令缪贤听说了这件事,赶紧去见赵王,说他有一个朋友可能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喜欢养门客。其中,战国四公子养的门客特别多,据说每个人暗中招来的门客都超过三千人。
宦官的首领被称为宦者令,他们经常会花钱找人帮忙巩固自己的地位。有一次,宦者令缪贤就请来了一位得力助手,这个人后来变得非常有名,他就是蔺相如。
听说有人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特别开心,立刻派人把他请来见面。
蔺相如坚定地说道:“赵国不如秦国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答应这个要求。”
蔺相如说:“秦王想用城池换和氏璧,如果不答应,那赵国就占了理。如果给了璧,秦国不给城,那秦国就理亏了。大王应该给璧,不然秦国就会失信,全天下都会笑话秦王不守信用。”
蔺相如接着说:“如果大王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去秦国送和氏璧。我保证,玉在人还在。如果秦王不给城池,我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秦王听说赵国送来了和氏璧,非常开心,立刻吩咐人把蔺相如叫来见面。
蔺相如见到秦昭襄王,赶紧把和氏璧献了上去。秦王接过和氏璧,左看右看,不住地夸奖:“这真是传说中的和氏璧,太珍贵了!我终于得到了它!”
蔺相如见秦王只顾着高兴,忘了提换城的事,便机智地说:“大王,我听说和氏璧上有瑕疵,想指给您看,让您明白。”
秦王没起疑心,立刻让宫女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忽然转身,快速向大殿的柱子冲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记载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往事,讲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还有他们为赵国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王把玉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退到柱子旁站定,靠着柱子,气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帽子也被顶得高高的。
蔺相如手握和氏璧,做出要往柱子上撞的样子,生气地说:“我到秦国来,赵国的人怕秦王不守信用,劝我别来,但我没听。现在看来,大王真没打算拿十五座城换璧,如果再逼我,我就和璧一起撞柱子了!”
秦王一看形势不对,立刻软了下来,和气地说:“咱们好好商量一下,我愿意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你看怎么样?”
蔺相如见秦王答应了,就坚定地说:“好,我相信大王会守信用。和氏璧是稀世珍宝,赵王非常尊敬大王,特意送来。赵王在送璧之前已经斋戒了五天,希望大王也斋戒五天,这样我才会放心把和氏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明白,现在要是惹恼了蔺相如就不好办了,万一和氏璧真的被砸了,那可就麻烦大了,丢了这么宝贵的宝物可不是小事。他急忙说道:“好!我答应你的条件!”
蔺相如回到住处,发现秦王只是在敷衍,不会真的给城池。他立刻决定,让手下人悄悄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五天后,秦王结束了斋戒仪式,再次召见了蔺相如,准备让他把和氏璧拿出来。
蔺相如竟然说:“秦国这么多位君主,从穆公开始就没有一个守信用的。我怕被他们骗,对不起赵国,所以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被赵国得到了,正要发脾气,蔺相如却拦住他说:“秦国实力强,赵国实力弱。要是大王派人去要和氏璧,赵国肯定不敢不给。可现在秦国先答应割让十五座城池,赵国哪敢留下和氏璧,让大王生气呢?”
听完汇报后,秦昭襄王怒不可遏,重重一拍桌子,立刻下令要处死蔺相如,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怨气。
蔺相如勇敢地说道:“我知道欺骗大王是死罪,但我甘愿接受惩罚,绝不后退。”
蔺相如这么一说,秦王就为难了。就算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到和氏璧,还会和赵国闹翻,实在不划算。
想到这些情况,秦王无奈,只好让手下把蔺相如平安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赵王非常高兴,直接封他为上大夫。从此,秦国也不再提用城池换和氏璧的事,这场风波就这么平息了。
不过,秦王发现一个计策没有成功,于是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根据《史记》的记载: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两万士兵。秦王派人告诉赵王,想和他和解,并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赵王害怕秦国,起初不愿意去。在廉颇和蔺相如的劝说下,赵王最终决定前往,由蔺相如陪同。
秦王决定进攻赵国,并成功占据了石城。接下来的一年,他再次发动攻击,造成了两万士兵的死亡。为了展示自己的力量,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进行会面,讨论结盟的事情。
赵王听到消息后,一下子慌了神。他想起几年前,楚怀王被秦王骗去结盟,结果被扣留了好多年,最后还死在了秦国。赵王害怕自己也落得和楚怀王一样的下场,赶紧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应对的办法。
廉颇听说了这件事,赶紧对赵王说:“大王,如果我们不去,其他国家会说我们赵国胆小,这可不好。”
看到这一幕,蔺相如上前对大王说:“陛下,我愿意陪同您一起去,为您保驾护行。”
廉颇见状提议:“大王此行,从出发到会谈结束回国,最多三十天。若超时未归,请准我扶太子登基,断了秦国的念头。”
赵王一行抵达渑池后,发现秦王已经摆好了宴席。宴会上,秦王突然叫停了歌舞,邀请赵王来弹奏一曲,以增加气氛。
赵王开心地弹起了琴。一曲弹完,秦国的御史突然站出来大声说:在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秦王和赵王一起喝酒,赵王亲自弹琴给大家助兴。
听到这话,赵王感到非常惊讶,蔺相如也很生气。他连忙走到秦昭襄王面前说:“大王,赵王听说您喜欢秦地的音乐,能否让我献上一个盆缶,我们一起乐一乐?”
秦昭襄王一听,惊讶地问道:“你这话当真?这真是太让人吃惊了!”
蔺相如把一个瓦盆递到秦王面前,邀请他敲一下热闹一下,但秦王却毫不理会,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很紧张,双方都快要动手了。
蔺相如说:“我只在大王五步之外,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我就豁出去了。五步之内,我脖子上的血一定会溅到大王身上。”
秦兵看到蔺相如威胁秦王,正要上前制止,却被蔺相如一声怒喝:“谁敢乱来!”这声音威严有力,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秦王没办法,只好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瓦盆,脸上满是不满。
蔺相如马上大声对旁边的史官说道:“赶紧记下来,今天,秦王给赵王演奏了缶乐!”
宴会上气氛最后变得非常紧张,秦王一直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他明白廉颇肯定已经加强了防御,无法扣住赵王。尽管心里不情愿,也只能无奈地送赵王回了赵国。
赵王安全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多亏了蔺相如的帮助。于是,赵王马上任命蔺相如为上卿,让他成为了地位比廉颇还要高的人。
赵国又一次逃过一劫,本该高兴庆祝,可出乎意料的是,廉颇对蔺相如升职心怀不满,十分生气。
蔺相如刚解决完秦国的问题,以为一切都能顺利进行,没想到大将廉颇又对他不满起来。他究竟是怎么化解和廉颇之间的矛盾的呢?
廉颇一个人在家喝酒解闷,想着王宫里肯定非常热闹,蔺相如肯定也很高兴。想到自己竟然被他比了下去,心里感到非常憋屈。
廉颇身边的人见他独自闷头喝酒,就凑过来小声问是怎么回事。一听说蔺相如升了官,职位还比自己高,这些人就故意添油加醋。廉颇一听,心里的不痛快一下子就上来了。
他狠狠地把酒杯摔在桌子上,大声叫道:“受够了!我赵国大将,战功无数,蔺相如凭什么一张嘴就官位比我高?他出身寒微,这叫我怎么咽得下这口气?下次见到他,我非得让他难堪不可。”
下了决心后,廉颇一直盼着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可他左等右等,蔺相如却一直没有来上朝,这让他感到挺奇怪的。
在《史记》的一篇故事中,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的两位重要将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展示了智慧、勇气和宽容之间的较量。
蔺相如得知这件事后,决定不与廉颇见面。他经常说自己生病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有一次出门时,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便立刻掉转车头,避了过去。
蔺相如听说廉颇想当面羞辱他,就故意装病不上朝,避免和廉颇见面。其实,廉颇怨恨蔺相如,这事儿还真挺冤枉的。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站了出来,与秦王面对面,保护赵王不受侮辱。平安回国后,他得到了赵王的赏赐,但廉颇却对他心怀嫉妒,蔺相如对此感到很无奈。
但是,长期不去上朝并不是个好办法,蔺相如想不出好方法,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情况。
那天,蔺相如像往常一样在街上散步,忽然看见廉颇满脸怒气地向他走来。一看这情况,他立刻转身就走。
廉颇大声喊道:“停一下!干嘛这么急着走呢?”
蔺相如不好意思地对廉将军说:“廉将军,实在不好意思,我突然想起家里有点急事,得先走了,咱们改天再聊吧。”
说完后,蔺相如立刻大步离开,头也不回。
蔺相如这次逃过了一场危机,但他的手下们知道了这件事后,那些原本尊敬他的人也开始嘲笑他,这让蔺相如感到十分烦恼和委屈。
这一天,一个手下觉得蔺相如太过胆小,便来告别说:“我看您这样胆小不太合适,我想辞职离开,希望您能批准。”
蔺相如疑惑地问:“你怎么突然要走呢?是不是我在哪里做得不好,让你不满意了?”
听完手下的汇报,他诚实地说道:“我原本是慕您的品德而来,但见到廉颇将军时却退缩了,真是没想到自己会这么胆小。”
蔺相如听了这话,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对方:“你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虽然心里还有疑问,手下还是回答:“肯定是秦王没错。”
蔺相如又说:“秦王那么跋扈,我都不敢当面骂他,更不敢羞辱他的大臣,怎么还会怕廉颇呢?秦军不敢攻打赵国,只因有我和廉颇在。如果我们互相争斗,对国家没好处,所以我先考虑大局。”
听了领导的话,员工心里十分佩服,完全放弃了辞职的想法,决定好好继续工作。
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心里很复杂,觉得自己很惭愧:“看来是我太看重名利了,我才是小人。来人,把我绑了,送到蔺大人府上去道歉。”
《史记》里写到:
两人最终和好了,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互相许下承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像割脖子的盟誓一样,坚守这份深厚的友谊。
廉颇和蔺相如和解后,关系变得非常亲密,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合作,共同奋斗,使赵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公元前263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就在这个时候,上党郡的太守冯亭正准备写一封投降信,但他打算投降的并不是秦国,而是北方的强国赵国。
赵孝成王已经当上了赵国的国王,他非常高兴地收到了冯亭的投降信。上党郡是个资源丰富的地区,战略位置也很重要,如果能把它纳入赵国,赵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
赵孝成王也害怕秦国的强大,担心攻取上党会引来秦军的反击。他犹豫不决,就去找平阳君赵豹商量,但赵豹却拒绝接受上党。
赵豹认为,上党郡已经是秦国的地盘了。如果赵国再插手,肯定会惹怒秦国。到时候,赵国不仅占不到便宜,反而可能招惹大祸。
赵孝成王听了赵豹的话后,心里有些犹豫,但还是对上党郡念念不忘。他又去找平原君赵胜讨论,赵胜认为,上党十七个城池这样的大好机会,怎么能放过呢?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在东周的那个动荡时代,各国之间发生了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权谋、斗争和英雄们的传奇事迹。
调集百万大军去攻打邻国,打了好多年,连一个城都没攻下来。现在居然没花一兵一粮,就拿下了十七座城,这可是巨大的收获,绝不能错过。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军事力量算是旗鼓相当。然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政治上取得了很大进步,相比之下,赵国的政治发展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赵国明白政治改革需要时间,所以先决定接收上党来增强国家和军队的实力。这样一来,在将来与秦国的较量中,赵国就能有更多的胜算。
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郡后,心里清楚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为了避免秦国的报复,他计划派遣一位能干的将军去守护上党,确保那里平安无事。
赵王问平原君,谁能抵挡秦国的常胜将军白起。平原君推荐了经验丰富的廉颇,说虽然廉颇在进攻上不如白起,但在防守上足够对抗。
赵孝成王决定收复上党郡,于是派平原君去接管,并让廉颇一同前往,负责守卫工作。
白起带着二十万大军已经准备好在城外迎战,本打算快点拿下上党。可没想到,秦昭襄王突然下令让大军撤退,这让白起非常纳闷。
当赵国接管了上党地区,秦国的丞相范雎劝说秦王撤回军队。他认为,赵国得到了上党之后实力会有所增长,再加上廉颇在城中防守,想要攻下那里非常困难。范雎建议先让军队休息整顿,等待更有利的机会。
白起对赵国的干涉感到极为愤怒,一心想要与廉颇一决高下,多次请求秦王批准他进攻长平。然而,秦昭襄王不愿冒这个险,最终还是命令白起撤兵回国。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报仇需择时”。秦国为此准备了两年,积攒实力。到了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赵国的长平,决心要为上党被夺的耻辱讨回公道。
赵国看到秦国派出五十万精兵强将,毫不退缩。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将领,并调集五十万大军,在长平地区严密布防,准备迎战。
不久,秦赵两国的上百万人马在长平地区聚集,武器装备比比皆是。这场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斗即将拉开帷幕,历史上称之为“长平之战”。
秦国这次出兵,派出了大将王龁率领军队。王龁带着秦军势如破竹,连续攻下了很多城池,最后一路打到了长平城的外面。
这时候,老将军廉颇稳守城池,没有急于出兵,而是加快了加固城墙的步伐。不管秦军怎么挑衅,他都不为所动,不愿意主动迎战,这样两军就进入了长时间的对峙状态。
廉颇采用的防守战术在初期非常有效,双方对峙了一年时间,秦国军队始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很快,邯郸城里的人都在说,廉颇老了,没有多少能耐了。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觉得廉颇只守不攻,像是害怕秦军一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只是秦相范雎的离间计,目的是让赵国内部产生怀疑,扰乱作战计划。
他利用给赵国官员好处,在邯郸到处传播关于廉颇的不实消息,故意让人分不清真假,想让内部出现分歧。这种做法正好触动了赵孝成王最在意的问题。
赵孝成王因为长平之战让国家元气大伤,心里非常着急。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他打算换掉原来的主将廉颇,转而让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来指挥。
蔺相如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听到了消息后,他多次向赵孝成王请求撤销这个命令,可是赵孝成王一直没有同意。
最终,白起在长平一战中重创了赵括的军队,赵括被箭矢击中身亡,四十五万赵国士兵遭遇了坑杀的命运。这次惨败让赵国元气大伤,没过多久,悲伤的蔺相如也随之离世。
在那段动荡的历史中,蔺相如谦逊有礼,廉颇勇于认错,他们亲身演绎了负荆请罪的感人故事,更以真诚之心传颂着将相和睦的千古美谈。
郭开得势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把廉颇排挤出了朝廷。廉颇发现朝廷已经没有他的位置,就搬到了大梁生活,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朝廷。
秦国国力逐渐恢复,开始谋划吞并六国的时候,赵王才突然想起廉颇。可这时,郭开故意挑事,冷嘲热讽地说:“廉颇老了,还能上战场打仗吗?”这一句话,不仅让廉颇听了心里难过,也让整个赵国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