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美国男孩背着父母报考北京大学,走出机场后愣在原地:这是中国?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59 发布日期:2025-08-28 02:00

詹姆斯·陈,18岁,瞒着父母报考了北京大学,只为逃离他们的控制。“你疯了?中国那种地方你也敢去?”死党凯文瞪大了眼。“落后、脏乱、空气跟毒气似的!”朋友杰克也在一旁劝阻。詹姆斯·陈握紧录取通知书,咬牙说:“再差也比被爸妈管强。”三个月后,他拖着行李走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整个人呆住了。

01

我叫詹姆斯·陈,18岁,住在加州圣塔莫尼卡一栋三层的大房子里。

那天晚上,我跟爸妈又吵翻了天,客厅里的空气好像都凝固了。

爸爸威廉把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声音冷得像冰:“我给你挑了三所大学,耶鲁、普林斯顿、加州理工,你随便选一个,别跟我提什么艺术!”

“我想学摄影!”我拍桌而起,嗓子都喊哑了。

妈妈凯瑟琳从餐厅走过来,手里还拿着抹布,皱眉说:“摄影?那能有什么出路?听你爸的,学金融或者计算机,未来才稳妥。”

我看着他们,胸口像被什么堵住了,喘不过气。

从小到大,我的每一步都被他们安排好,学什么乐器,交什么朋友,连穿什么鞋子他们都要管。

我受够了这种被控制的生活!

冲上楼,我狠狠摔上门,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

15年来,我从没为自己做过决定,朋友们都说我家条件好,有钱的爸妈,优越的生活,可只有我知道,这生活有多压抑。

我翻出小时候的相册,里面有张我拍的街头照片,老师曾夸我有天赋,可爸妈却让我把相机扔进储藏室。

我打开电脑,上了个摄影论坛,匿名发了张旧照片,网友留言:“这光影绝了!继续拍,别放弃!”

他们的鼓励像火苗,点燃了我的心。

我要逃出去,找个爸妈管不到的地方!

深夜,我无意间点开一个广告:“中国顶尖大学欢迎国际学生申请”。

中国?那是什么地方?

我只在历史课上听过唐朝宋朝,爸妈还提过“封闭国家”之类的话。

可这种未知感让我心动,像个藏身之地。

我得去那儿,离爸妈远远的,过我自己的生活!

02

第二天在学校,我把想法告诉了死党凯文。

“中国?你疯了吧?”凯文嘴里的三明治差点掉桌上。

“落后、脏乱、空气跟毒气似的,你真要去那儿上大学?”

我试着反驳:“没那么夸张吧。”

“兄弟,你脑子坏掉了?”另一个朋友杰克凑过来,压低声音说,“我表姐去过中国出差,说那儿连干净的自来水都没有。”

“还有吃的,地沟油、假牛肉,吃了拉肚子拉到虚脱。”凯文摇摇头。

我听着他们的话,心有点动摇。

可一想到爸妈的控制,我宁愿去月球也不想留在他们身边。

“至少那儿没人管我。”我小声嘀咕。

“詹姆斯·陈,你真疯了。”凯文拍拍我肩膀,“要去国外,加拿大、英国不行吗?”

我没吭声,决心已经下了。

晚上,我开始查中国大学的资料,网上信息不多,大多是些宣传片,看起来挺普通。

这让我更兴奋,越没人知道的地方,爸妈越想不到我会去!

我在摄影论坛上又看到一篇中国留学生的帖子。

他写在北京大学的生活,校园里有国际化的社团,还有夜市小吃,热闹得像过节。

帖子里的照片让我愣住了:北京的高楼、霓虹灯,像是科幻片里的城市!

我忍不住留言:“中国真有这么好?”

博主很快回复:“来体验吧,绝对超乎想象!”

凯文他们说的“落后中国”,跟这完全对不上。

我暗下决心,我要去看看,证明他们错了,也证明我能自己做主!

03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了秘密行动。

白天,我假装复习SAT,晚上躲在被窝里学中文。

“你好”“谢谢”“再见”,这些词对我来说像外星语言,声调变化让我抓狂。

我用手机APP练发音,生怕爸妈推门进来。

周末,我偷偷跑去洛杉矶的中国城,想提前感受中国文化。

那儿的老店铺、繁体字招牌,跟我想象的现代中国差太远了。

我站在一家小餐馆门口,盯着斑驳的招牌,有点疑惑。

餐馆老板娘是个和气的中年女人,操着不流利的英语跟我聊。

“小伙子,你来学中文的?”她一边包饺子一边问。

“对,我想去中国读大学。”我老实回答。

她笑了:“现在中国跟这儿可不一样,我20年没回去,听说高楼大厦到处都是。”

“真的?”我追问。

“高铁比飞机还快,我女儿去年回去,拍的照片让我都不敢认了!”她递给我一盘饺子。

我咬了一口,味道怪怪的,但心里更好奇了。

在学校,我认识了个中国交换生,叫陈宇。

他教我几句实用中文,比如“厕所在哪儿”,还说北京大学的图书馆特别气派。

我没告诉他我的计划,但他的话让我对中国的期待多了一分。

我还买了本书法书,试着临摹“自由”两个字,笔画复杂得让我头疼。

可每写一笔,我都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点。

04

“詹姆斯·陈最近挺用功啊。”晚饭时,妈妈笑着说。

“看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没错。”爸爸点点头,夹了块牛排。

我低头吃饭,心里偷笑。

他们在夸我复习SAT,可我学的全是中文。

中文比我想象的难,汉字像迷宫,声调一不小心就变了意思。

有几次我想放弃,可一想到爸妈的控制,我又咬牙拿起书。

“为了自由,这点苦算啥。”我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

我还借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中国的书,从孔子到改革开放,读得头晕眼花。

历史老师王先生注意到我的变化。

“詹姆斯·陈,你最近很喜欢亚洲历史啊。”课后他笑着说。

“对,老师,我觉得了解不同文化挺有意思。”我小心回答。

“不错,年轻人就该有开阔的视野。”他拍拍我肩膀。

我还报名了HSK中文考试,告诉爸妈是去参加科学竞赛。

考试那天,我坐公交去洛杉矶考试中心,路上遇到个德国女孩。

“你也去中国留学?”她问我。

“对,你呢?”我点点头。

“我被上海一所大学录取了!”她兴奋地说,“那儿比伦敦还现代化,朋友发来的照片美极了。”

我有点惊讶:“真的?”

“当然,你会爱上中国的。”她笑得自信。

考试很难,我拼尽全力才写完。

走出考场,我长出一口气,只能等结果了。

05

HSK成绩出来,我刚好达到申请中国大学的最低要求。

我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最大的问题是爸妈的签名。

中国大学要求未成年申请者有父母同意书,可我怎么可能让他们签?

我纠结了好几天,决定冒险伪造签名。

在爸爸书房,我偷看了几份文件,研究他们的签名。

“威廉”“凯瑟琳”,我在白纸上练了上百遍,手都酸了。

咖啡店的同事阿伦会用Photoshop,帮我做了个完美签名模板。

“兄弟,这签名跟真的似的!”阿伦递给我模板,笑得得意。

申请费让我钱包大出血,两年的打工积蓄全搭进去了。

“值得。”我对着镜子说,“为了自由,啥都值得。”

选专业时,我犹豫了很久。

我爱摄影,可考虑到现实,我选了国际政治。

这专业有文化交流的内容,也许能让我离艺术近一点。

我选了北京大学,网上说它国际排名很靠前。

申请材料准备好,我趁爸妈出门,跑到邮局寄出去。

看着快递车开走,我既兴奋又害怕,接下来只能等了。

06

等待结果的日子,我心惊胆战。

我继续学中文,看中国的电视剧,里面的北京街景让我目瞪口呆。

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建筑、时尚的人群,跟凯文说的完全不一样!

我在网上买了中文字典和生活用品,偷偷藏在衣柜里。

我还加入了个国际学生微信群,假装问德国的事。

其实我在偷听北京的生活:手机支付、共享单车,简直太酷了!

我试着用APP点了一次中餐外卖,味道有点怪。

但我更想去北京尝正宗的烤鸭、涮羊肉!

我还关注了北京的天气预报,秋天凉爽,适合骑自行车逛街。

我想象自己在北京的胡同里拍照,记录那里的生活。

爸妈完全没察觉我的秘密,他们还夸我最近用功。

“詹姆斯·陈,你这样我们放心。”妈妈笑着给我夹菜。

我低头吃饭,心里五味杂陈。

为了自由,我必须瞒着他们。

07

三个月后,一个周六上午,邮递员送来个国际包裹。

“张先生,您的邮件。”邮递员喊道。

我心脏差点跳出来,悄悄下楼,看到爸爸在翻看包裹。

“中国?我们没在那儿买东西啊。”爸爸皱眉。

“会不会寄错了?”妈妈凑过来。

“地址和名字都对。”爸爸看看包裹,“可能是广告吧。”

我差点从楼梯上摔下来,那肯定是录取通知书!

爸妈出门买菜,我飞奔下楼,抢过包裹。

上面写着我的名字,寄件人是北京大学招生办。

我手抖着拆开包裹,里面是个精美的文件夹。

“恭喜您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录取。”

我激动得差点喊出声,我成功了!

可紧接着是恐慌,爸妈绝不会同意我去中国。

我得想个办法瞒过去。

08

我花了好几天想对策,决定谎称去法国交流一年。

我用学校的信纸,伪造了一封“邀请函”。

“亲爱的张先生和林女士,您的儿子詹姆斯·陈被选中参加巴黎大学交流项目……”

我编了详细的项目内容,住宿、课程、费用,写得像模像样。

我还上网查了巴黎的资料,下载了几份法国大学的宣传册。

晚饭时,我装作轻松地说:“爸妈,我有个好消息。”

“啥好消息?”妈妈问。

“我被学校选中,去巴黎交流一年!”我尽量让声音自然。

“巴黎?”爸爸放下筷子,“怎么没听你说过?”

“上个月申请的,想给你们个惊喜。”我递上伪造的文件。

他们仔细看,妈妈点点头:“法国教育质量高,不错。”

“什么时候走?”爸爸问。

“下个月,学校全安排好了。”我早就准备好答案。

“费用呢?”爸爸皱眉。

“有奖学金,我只付机票和一点生活费。”我镇定地说。

接下来的几天,我伪造了“学校”邮件,还做了个假项目介绍书。

爸妈虽然有点疑心,但最终信了我。

“詹姆斯·陈,我们为你骄傲。”妈妈抱住我,眼里泛泪。

我心里一阵愧疚,可为了自由,我必须这么做。

09

出发前,我心情复杂极了。

自由让我兴奋,欺骗爸妈让我内疚。

我开始学点法语,“Bonjour”“Merci”,应付爸妈的盘问。

晚上,我戴耳机看中国新闻,高铁、移动支付,太不可思议了!

我还在微信群里问北京的事,有人说那儿夜生活丰富极了。

凯文还在劝我:“詹姆斯·陈,法国虽然比中国好,可语言不通怎么办?”

“我会适应的。”我没告诉他真相。

杰克摇摇头:“美国啥都有,非去国外干嘛?”

我笑笑,他们的偏见让我更想去中国看看。

收拾行李时,我翻到小时候的照片,爸妈紧紧抱着我。

照片里的我笑着,可眼神空空的。

“缺的是自由。”我对自己说。

出发前一晚,爸妈做了顿大餐,烤牛排、红酒,气氛温馨。

“为詹姆斯·陈的新冒险干杯!”爸爸举杯。

“干杯!”我跟他们碰杯,心里酸酸的。

“我会想你们的。”我说,这是真心话。

“在巴黎好好照顾自己。”妈妈眼含泪水。

我点点头,愧疚感像潮水涌来。

可为了自由,我必须走下去。

10

出发那天,爸爸开车送我到机场。

一路上,我们都没怎么说话。

“詹姆斯·陈,我们对你要求严格,都是为你好。”爸爸在机场门口说。

“我知道,爸爸。”我低声回答。

“有问题就打电话,我们是你后盾。”他拍拍我肩膀。

我差点想坦白,可自由的诱惑让我忍住了。

“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说完,拖着行李走进机场。

在候机大厅,我给凯文发了条短信:“我要出发了。”

他回:“法国总比中国强,好好玩,记得发照片!”

我苦笑着摇摇头,等到了中国,我要让他们看看真相。

登机时,我看到不少中国乘客,穿着时髦,用着最新款手机。

他们跟普通美国人没啥两样,聊天内容也是工作、生活。

“也许凯文他们真的错了。”我暗想。

飞机起飞,我看着窗外洛杉矶变小,心里默念:“再见,被安排的人生。”

11

14个小时的飞行让我累得像散架。

我在飞机上反复想象中国的生活。

凯文说那儿没WiFi,杰克说建筑都是破平房。

可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再难我也要试试!

飞机上,我遇到个中国大叔,英语说得特别溜。

“第一次去中国?”他笑着问。

“对。”我点点头。

“去干嘛?”

“读大学。”我说。

“不错,中国的大学现在很厉害,你会喜欢的。”他拿出手机。

他给我看了段北京的视频,无人便利店、机器人餐厅,太科幻了!

我试着用中文说:“麻烦您,一杯水。”

空乘微笑着递给我水,我信心大增。

我开始幻想在北京的课堂,跟国际学生讨论世界大事。

“可能会很艰苦。”我对自己说,“但这是我的选择。”

飞机降落时,我紧张地看向窗外。

下面的城市灯光密密麻麻,像个超级大都市。

“这不像他们说的啊。”我心里嘀咕。

空乘广播:“飞机即将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下午3点,温度26度。”

我心跳加速,马上要踏上中国的土地了!

12

入境检查比我想的简单,海关人员英语很好,态度友善。

“欢迎来到中国。”他对我笑笑。

“谢谢。”我礼貌回答。

取行李时,我发现机场特别现代化。

中英文指示牌,免费WiFi标志,到处都是。

我试着用翻译屏幕问路,屏幕准确翻译了我的话。

还有个大屏幕播放北京宣传片,无人驾驶车、繁华夜景,震撼极了!

我推着行李车走向出口,做好了面对“落后中国”的准备。

可眼前的一切让我愣住了。

高楼、车流、霓虹灯,我揉揉眼睛,怀疑自己在做梦。

“这真是中国吗?”我喃喃自语,声音都在抖。

正当我震惊得回不过神,一个声音从身后响起:“詹姆斯·陈?”

我猛地转身,看到那个人,行李箱滑落,整个人呆住,嘴巴张得能塞下个苹果。

我定睛一看,喊我名字的是个年轻女孩,穿着简洁的白衬衫,戴着北京大学的胸牌。

“你是詹姆斯·陈,对吧?我是北大国际学生处的志愿者,徐晴,负责接你。”她笑得温暖,普通话带点轻快的京腔。

我愣了好几秒,才回过神,赶紧点头:“对,对,我是。”

“欢迎到北京!走吧,我带你去学校。”她帮我捡起行李箱,动作麻利。

13

我跟着她走出机场,脑子还是懵的。

外面的北京热浪扑面而来,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在阳光下闪着光。

我忍不住问:“这就是北京?跟网上说的完全不一样。”

徐晴哈哈一笑:“你听谁说的?是不是说我们这儿全是破房子?”

我尴尬地挠头:“差不多,我朋友说这儿没WiFi,空气也差。”

“哈哈,十年前可能有点像,但现在?看看这!”她指着路边一排共享单车。

我跟着她上了辆校车,车窗外的北京让我目不暇接。

高架桥上车流不息,路边有卖烤串的小摊,香气钻进车里。

我掏出手机,拍下街景,发到朋友群里:“这就是中国!”

凯文秒回:“这啥?纽约?”

我笑出声,心里的紧张终于松了点。

14

校车开进北大校园,我彻底被震撼了。

未名湖边柳树摇曳,教学楼现代又大气,学生们三三两两走过,笑声不断。

我忍不住感叹:“这地方太美了,比我想象的大学强多了。”

徐晴带我去宿舍,路上介绍:“我们国际生宿舍条件不错,四人一间,有空调WiFi。”

我跟着她走进宿舍楼,楼道干净得像酒店。

我的室友是个来自加拿大的大个子,叫大卫,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嘿,詹姆斯·陈,欢迎!”大卫拍拍我肩膀,“北京怎么样?是不是吓一跳?”

“太夸张了!”我笑着说,“我朋友说这儿跟荒漠似的。”

大卫哈哈大笑:“他们该来瞧瞧,保管眼珠子掉地上!”

宿舍里还有两个室友,一个是日本的优子,一个是法国的艾米丽。

优子递给我一瓶冰可乐:“欢迎加入我们!”

艾米丽用蹩脚的中文说:“北京很好,吃的很多!”

我看着他们,第一次觉得,自由原来是这种感觉。

晚上,我躺在宿舍床上,打开微信,给爸妈发了条消息:“到了,挺好的,别担心。”

我没敢说实话,但心里的愧疚又冒了出来。

15

开学第一周,我忙得像陀螺,但每一天都新鲜。

国际政治的课让我大开眼界,老师讲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同学们争着发言。

我试着用中文表达观点,虽然磕磕绊绊,但老师鼓励我:“不错,继续练!”

课后,我加入了摄影社团,社长是个北京本地男生,叫王磊。

“詹姆斯·陈,你拍的夜景不错,有潜力!”他看着我手机里的照片说。

我心里暖暖的,第一次有人认真夸我的摄影。

周末,王磊带我去后海拍夜景,湖边灯火映在水面上,美得像画。

我端着相机,拍下一组胡同的照片,老北京的砖墙和现代的霓虹灯混在一起。

“北京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我忍不住对王磊说。

“可不是嘛,古老又新鲜,你慢慢就会爱上它。”他递给我一串糖葫芦。

我咬了一口,酸甜的味道让我笑了出来。

回到宿舍,我把照片发到摄影论坛,网友们点赞不断。

“詹姆斯·陈,你在哪儿拍的?太美了!”有人留言。

“北京。”我回复,心里满是骄傲。

可每次跟爸妈通电话,我都只能说“巴黎挺好”,心里的愧疚越来越重。

16

一个月后,我的生活渐渐上了轨道。

我学会了用手机支付,坐地铁,点外卖,甚至能跟小摊老板砍价。

有天晚上,我在食堂吃麻辣烫,手机突然响了,是妈妈的视频电话。

我赶紧跑到安静的角落,接起来:“妈,啥事?”

“詹姆斯·陈,巴黎怎么样?学习累不累?”妈妈关切地问。

“挺好的,课程很有意思。”我努力让声音自然。

“给我们看看你的宿舍!”爸爸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我心跳加速,支支吾吾:“现在不方便,室友在睡觉。”

“没事,改天看。”妈妈笑着说,“我们为你骄傲。”

挂了电话,我靠在墙上,长出一口气。

谎言像块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开始想,是不是该告诉他们真相?

可一想到他们的反应,我又退缩了。

那天夜里,我失眠了,盯着天花板,脑海里全是爸妈失望的脸。

“詹姆斯·陈,你得勇敢点。”我对自己说。

17

第二个月,我在社团认识了个中国女孩,叫赵晓雯。

她是学艺术的,喜欢拍短视频,总是笑得像阳光。

“詹姆斯·陈,你的照片有故事感,试试拍视频吧!”她拉我去798艺术区。

那儿全是画廊和创意雕塑,我们拍了一下午,累得满头大汗。

“晓雯,你为啥学艺术?”我问她。

“因为喜欢啊,人生不就是做自己爱的事吗?”她笑着反问。

我愣住了,她的回答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

晚上,我们坐在咖啡馆,她给我看她拍的短片,讲北京胡同里的老故事。

“詹姆斯·陈,你来中国是为了啥?”她突然问。

我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为了自由。”

她点点头,没追问,但眼神里满是理解。

回去的路上,我下定决心,找个机会跟爸妈坦白。

我不想再活在谎言里了。

18

期中考试后,学校组织国际学生去长城。

站在长城上,我俯瞰山脉,风吹得脸有点疼。

我掏出相机,拍下云雾缭绕的城墙,发到朋友群。

凯文回复:“这哪儿?太牛了!”

“中国,长城。”我回。

“啥?你在哪儿?!”他连发好几个问号。

我没再回复,但心里轻松了点。

也许,该让爸妈也知道真相了。

回到学校,我鼓起勇气,给爸妈发了条长消息。

“爸,妈,我没去巴黎,我在北京大学,学国际政治。”

“我知道你们会生气,但我真的很喜欢这儿。”

“我想为自己做一次决定,希望你们能理解。”

发完消息,我手抖得厉害,心跳像擂鼓。

几个小时后,妈妈回了:“詹姆斯·陈,我们很震惊,但先好好照顾自己,我们得谈谈。”

我盯着屏幕,心里既害怕又释然。

至少,我迈出了第一步。

19

一周后,爸妈的电话打来了,我紧张得差点挂断。

“詹姆斯·陈,你怎么能骗我们?”爸爸的声音带着怒气。

“我不是故意想骗你们。”我低声说,“我只是想自己选一次路。”

“你知道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妈妈的声音有点哽咽。

“我知道,可我不想活在你们安排的框里。”我鼓起勇气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爸爸叹了口气:“我们明天飞北京。”

我愣住了:“你们来干嘛?”

“我们得看看你选的地方,值不值得。”爸爸的语气软了点。

挂了电话,我整个人都懵了。

爸妈要来北京?这会是场灾难,还是转机?

20

爸妈来的那天,我在机场等他们,心跳得像跑马拉松。

他们走出大厅,看到我,妈妈直接抱住我,眼泪汪汪。

“詹姆斯·陈,你瘦了。”她摸摸我的脸。

“妈,我在这儿挺好的。”我小声说。

爸爸没说话,但眼神复杂,像是生气又有点好奇。

我带他们去了北大校园,未名湖边,柳树在风中摇晃。

“这就是你选的地方?”爸爸环顾四周,语气有点惊讶。

“对,这儿比我想象的好太多。”我点点头。

我们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我把这几个月的生活讲给他们听。

学中文的辛苦,摄影社团的快乐,还有北京的现代化。

“爸,妈,我在这儿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我说。

妈妈擦擦眼角:“我们一直觉得你需要我们规划。”

“可你长大了,也许我们该放手。”她看向爸爸。

爸爸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这儿确实跟我想的不一样。”

21

爸妈在北京多待了一周,我带他们去了故宫、天坛,还吃了顿涮羊肉。

他们第一次用微信支付,笨拙地扫码,笑得像小孩。

“詹姆斯·陈,这地方真挺不错。”爸爸在胡同里边走边说。

“比我们想象的现代化多了。”妈妈补充。

我带他们去798艺术区,晓雯帮我们拍了段短视频。

爸妈看着那些创意雕塑,眼睛都亮了。

“詹姆斯·陈,你的摄影天赋,我们以前没重视。”妈妈低声说。

“我想在这儿继续学,也许还能学点艺术。”我试探着说。

爸爸拍拍我肩膀:“只要你开心,我们支持。”

我愣住了,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

22

爸妈回美国前,做了个让我震惊的决定。

“我们打算搬来北京。”爸爸在饭桌上说。

“啥?”我筷子都掉了。

“你在这儿过得这么好,我们也想试试新生活。”妈妈笑笑。

“再说,我们也该多了解你选择的世界。”爸爸补充。

我看着他们,心里像开了花。

他们开始学中文,妈妈还报了个书法班,写得歪歪扭扭。

爸爸迷上了北京的早市,每天研究怎么买菜。

我带他们加入摄影社团,爸妈拿着相机,拍得比我还起劲。

“詹姆斯·陈,这地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你。”妈妈说。

我笑着点头,觉得自由和家,终于可以并存了。

23

半年后,我们一家在三里屯租了房子,正式定居北京。

我继续在北大读书,摄影社团里认识了更多朋友。

爸妈开了家小咖啡馆,生意红火,还雇了个会做包子的师傅。

有天晚上,我们在咖啡馆里看我拍的北京夜景视频。

“詹姆斯·陈,你选的路是对的。”爸爸举起咖啡杯。

“为我们的新生活干杯!”妈妈笑着说。

我举起杯子,眼眶有点湿润。

北京,这个我冒险来的地方,成了我们全家的家。

【完】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