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古代文官的最高荣誉,李鸿章拼了一辈子没拿到,凭啥给了曾国藩?

意昂体育介绍 点击次数:94 发布日期:2025-08-05 23:06

古代文官的最高荣誉,李鸿章拼了一辈子没拿到,凭啥给了曾国藩?

人这一辈子,忙忙叨叨,图个啥?说白了,不就图个身后名嘛。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要是死了以后,史书上给你来个差评,那可真是亏大了。古代的文官们,尤其看重这个。他们最看重的身后名,莫过于皇帝老儿亲赐的谥号。

这谥号里头,学问可就大了。什么“文”啊,“武”啊,“忠”啊,听着都挺不错。可要说哪个是顶配,是文官集团一辈子奋斗的终极天花板,那还得是“文正”这两个字。

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古代文官圈里的“诺贝尔和平奖”,含金量高得吓人。

一开始,在唐朝那会儿,最高的谥号其实叫“文贞”。一提“文贞”,咱们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那位天天追着唐太宗李世民提意见的魏征。这位爷,那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把皇帝怼得下不来台是家常便饭。李世民一边气得牙痒痒,一边又离不开他。魏征死后,能拿到“文贞”,那叫一个实至名归。

除了魏征,唐朝还有宋璟、张说这几位名臣,也都拿到了“文贞”的谥号。个个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物,要么是治世能臣,要么是文坛领袖。可以说,“文贞”就是大唐给文官的最高认证。

时间一晃到了宋朝,老规矩得改改。为啥呢?因为宋仁宗叫赵祯,“祯”和“贞”同音,为了避讳,得换个字。于是乎,“文正”就正式C位出道,成了新的最高荣誉。

你别小看这一字之差,这标准可一点没降。北宋拿到“文正”的,都是些什么神仙人物?王曾、司马光,还有那位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范仲淹拿这个谥号,谁敢说个不字?一辈子为国为民,起起落落,刚正不阿。司马光呢,不光是砸缸救人的智慧少年,更是耗尽半生心血写出《资治通鉴》的史学大家,人品学问都是顶尖的。他们拿到“文正”,是给这个谥号镶了金边。

有意思的是,整个南宋,那么多年,就只有蔡沈一个人拿到了“文正”。这哥们儿可能很多人不熟,他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在理学上的造诣非常深。可见,到了南宋,“文正”的评选标准,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得是个纯粹的儒学圣人才行。

到了元朝,画风突变。获得“文正”谥号的人数,一下子暴增到十个。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一长串名单。这就有点意思了,是元朝的标准放宽了,还是当时的人才井喷了?其实说白了,还是统治者的心思变了。元朝皇帝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笼络和表彰那些帮助他们稳定统治的汉族士大夫和汉化的契机贵族,政治意味更浓了一些。

明朝就好玩了,拿到“文正”的,好几位都带着点悲情色彩。比如方孝孺,那可是个读书人的终极偶像。建文帝对他言听计从,结果朱棣打进南京,逼着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穿上孝服,当廷大哭,宁死不从,还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结果呢?被朱棣诛了“十族”,连朋友学生都算上一块儿杀。惨烈到这个地步,简直是读书人风骨的极致体现。后来到了南明时期,才给他追谥“文正”,这算是一种迟来的正义,是对他宁折不弯精神的最高肯定。

清朝是“文正”谥号最后的辉煌,也是故事最多的地方。拿到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曾国藩等等,一共八个人。每一个都值得说道说道。

比如刘统రుణ,就是电视剧里“刘罗锅”刘墉他爹。那可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能臣,在乾隆朝兢兢业业,清正廉洁,是乾隆皇帝非常倚重的大臣。他拿“文正”,是众望所归。

可最有嚼头的,还得是晚清那几位。尤其是曾国藩,他凭啥能拿到“文正”?

要说功劳,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再造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功劳大不大?当然大。可他搞的“湘军”,杀伐之气极重,攻下南京城后纵兵劫掠,留下了“曾剃头”的骂名。按理说,这种有争议的人物,想拿“文正”这种道德洁癖极强的谥号,难度不小。

可他偏偏就拿到了。为啥?因为在清廷眼里,他不仅仅是个功臣,更是一个“圣人”。他一辈子克己修身,用理学思想治军、治家、治学,被看作是儒家道德的完美实践者。在那个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年代,清廷太需要这样一个“完人”来当精神偶像了,来证明大清的“道统”还在。所以,他的“文正”谥号,几乎没什么争议就通过了。

说到这儿,就必须提另一个人,李鸿章。

论能力,论对晚清的贡献,李鸿章绝对不在曾国藩之下。搞洋务,建北洋水师,办工厂,派留学生,李鸿章是那个时代里,少数睁眼看世界,并且努力想把这个国家往前拖着走的人。他就像一个裱糊匠,拼尽全力去修补那座四处漏风的破屋子。

可他一辈子,从头到尾,都没能摸到“文正”的边儿。最后得到的谥号是“文肃”。“文肃”也很高了,可跟“文正”比,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为啥不给李鸿章“文正”?原因很现实,也很残酷。因为他签了太多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每一个条约背后,都是割地、赔款,都是民族的伤疤。不管他内心多憋屈,多无奈,在世人眼里,他就是那个“签字画押”的人。

给曾国藩“文正”,是表彰他“保卫”了传统。而不给李鸿章“文正”,是因为朝廷绝不能把“最高道德荣誉”给一个与“丧权辱国”挂钩的人。哪怕这事儿不赖他,他也得背这个锅。这就是政治,冰冷又现实。

其实,还有一个人的例子更能说明“文正”有多难拿,他就是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这位仁兄,配享太庙,这是汉臣能得到的独一份的殊荣。按理说,他的资历、功劳、学问,拿个“文正”绰绰有余。可坏就坏在,他晚年跟乾隆皇帝闹了点不愉快,惹得龙颜大怒。最后,谥号只给了个“文成”。一步之遥,天壤之别。

所以你看,一个“文正”谥号,背后藏着多少门道。它不光是对你个人一生成就的评价,更是当时整个时代的价值观、政治风向和皇帝个人好恶的集中体现。

这玩意儿,说到底,就是一部浓缩的官场风云录,是一面映照出历朝历代价值取向的镜子。谁能上榜,谁被刷下,里面的故事,比谥号本身那两个字,要精彩得多。

意昂体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