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在国防部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的提问看似平常,却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针对九三阅兵中首次公开展示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西方媒体纷纷竖起耳朵,急切地试图从中挖掘出支持“中国威胁论”的证据。
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大校的表态,将这场原本预期将引发的“舆论风暴”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维度。
一、阅兵所体现的深刻意蕴:其展现的并非是挑衅的姿态,实则彰显了威严与震慑的力量。
在此次阅兵式上,东风-61和东风-5C等洲际弹道导弹的亮相,以及“巨浪”与“惊雷”系列武器的展出,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核反击体系的首次公开展示。这一盛大的展示不仅彰显了其实战价值的非凡,更蕴含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它昭示我国已经正式具备在任何极端情况下发动战略反击的坚实能力。
然而,西方媒体似乎有意忽略了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事实:自我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以来,我国成为最后一个成功建立起“三位一体”核武库的国家。这次看似晚来的“完善”,实则更像是一场不可或缺的“补习”。
二、国防部坚定回应:彰显“四两拨千斤”的战略决心
张晓刚的表态无疑彰显了外交辞令的高超运用。尽管在全文中并未直接提及“美国”或“西方”,但其措辞间无不流露出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热切回应。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卓越的稳定性、持久性以及预测性”——这三大特性,有力地反驳了关于“中国核政策将发生剧变”的猜测。
“坚守‘非首先使用核武器’与‘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坚定承诺”——这一理念贯穿我国六十载核伦理发展的始终。
“界定国家安全的基本底线”——这一提法,既赋予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空间,又巧妙地规避了陷入“军备竞赛”的风险。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可预测性”这一核心观念。在美俄核谈判遭遇僵局、核风险不断攀升的当下,中国强调“可预测性”的重要性,实则是对大国担当的一种无声而深刻的诠释。
三、西方为何弥漫着焦虑情绪?映照其中的,正是其内心的不宁之态。
西方世界对中国核实力的持续关注,实则暴露了他们在国际事务处理上的双重标准。
当美国正筹划投入万亿美元用以升级其核武库,而英国也宣布提升核弹头数量上限的决策曝光,西方舆论界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缄默。
即便中国仅展现出其最基本的核威慑能力,这一行为也常被过度解读,被视为对战略平衡的破坏。
这种反应所揭示的,是西方世界难以接受的一个真相:中国正以与美国和俄罗斯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正在重新定义战略威慑的竞赛规则——不是追求数量上的绝对领先,而是重视威慑作用的时效性;不是采取核讹诈的策略,而是强调自卫行为的合法性和根本性。
四、深究“底线智慧”:追求动态平衡的战略技巧
“保障国家安全的最基本条件”,这一理念恰恰精辟地诠释了中国核能发展理念的精髓所在。
“最低水平”概念具有动态特质:鉴于美国积极推行“印太战略”并在亚太区域部署中程导弹,以及核扩散风险持续上升,我国对“最低水平”的界定亦需作出相应调整。此举并非违背承诺,而是对“自卫防御”原则的坚定遵循与忠实实践。
中华智慧之精髓,在于既不盲目追随核军备竞赛的潮流,亦不拘泥于保守的自我束缚。这种寻求平衡的艺术,正是某些大国所缺乏的战略定力所在。
核武器非筹码,乃国宝。
我国核政策的一大特色,鲜明地体现为坚决的“反霸权”立场。
核武器在其他核强国眼中被视为进攻外交的锐利工具,而我国的核武库始终坚守防御的壁垒。此次阅兵的盛大展示与记者会的明确回应相辅相成,共同印证了我国核力量的发展始终致力于“止战”,而非寻求冲突。
即便某些国家依然沿用冷战思维来观察中国,我国却以实际行动深刻阐明了“负责任核大国”的内涵与价值。
此“重器”之至高境界,在于其无需轻触发射之键,便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