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万美金。
这就是帕特里克·贝弗利回休斯顿的路,最后差的那一步。
不多不少,正好是一份老将底薪和火箭队那点可怜的薪资空间之间的距离。
这数字,冰冷又精确,像一把手术刀,直接切断了所有关于“落叶归根”的温情脉脉。
你能想象吗?
过去那几周,火箭队的训练馆里,大概就是这么个光景:一群天赋爆表的小年轻在飞天遁地,杰伦·格林的核心力量又壮了一圈,阿门·汤普森的传球视野还是那么鬼魅。
然后,人群里杵着一个快37岁的老炮儿,顶着那张全世界后卫都烦的脸,不依不饶地贴着他们,嘴里还嗡嗡嗡地念叨着防守脚步。
主教练乌度卡在场边抱着胳膊,估计心里都乐开了花,这不就是他做梦都想要的更衣室“鲶鱼”嘛,连鱼食都不用喂,自己就扑腾得欢。
然后镜头一转,总经理拉斐尔·斯通的办公室里,气氛就没那么热血了。
估计他桌上的Excel表格,比谁都清楚那一百万美金的缺口意味着什么。
签下贝弗利?
行啊,那就得动刀子,要么交易掉一个有合同在身的球员,要么硬着头皮交奢侈税。
为了一个只能打15分钟的“精神领袖”?
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肉疼。
职业体育嘛,归根结底是一门生意,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情怀两个字,一文不值。
说真的,这事儿你还真没法痛骂斯通不讲人情。
这年头,NBA的“忠诚”早就成了个笑话。
当年艾弗森哭着重回费城,球迷眼泪流了一脸盆,结果呢?
除了消费一波情怀,对球队战绩屁用没有。
篮球场,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地方,不是敬老院。
斯通的选择,说白了,就是用理智掐死了感性。
他赌的是这帮年轻人的未来,而不是一个老将辉煌的过去。
可咱球迷的心,哪有那么理性。
一听到贝弗利的名字,脑子里立马闪回的,还是2013年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
他从欧洲联赛的泥潭里爬出来,一头扎进NBA,没人看好他。
但他硬是靠着疯狗一样的防守,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休斯顿的篮球史上。
那时候的他,就是火箭队的图腾,代表着一种精神:我可能天赋没你好,但我绝对比你狠,比你玩儿命。
他能为了一个地板球,整个人飞出场外,也能用一整晚的垃圾话,把杜兰特那种级别的超巨搞到心态爆炸。
这种球员,你在自家队里,爱都爱不过来;当他去了对家,那真是恨得牙根痒痒。
他职业生涯里辗转了七八支球队,几乎把联盟得罪了个遍,但他好像从来不在乎。
他就像武侠小说里那种亦正亦邪的独行侠,武功路数不怎么光彩,但就是好使。
所以,当他亲口说出那句“我离回归非常非常近了”的时候,那股子遗憾劲儿,才格外戳人。
这不仅仅是一个老兵没找到工作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讲到一半,作者直接把笔给掰了。
他想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给自己的漂泊生涯画上一个句号,可惜,那个家,已经没有给他留钥匙了。
这事儿也挺讽刺的。
如今的联盟,人人都在谈论球队文化,可真正能塑造铁血文化的狠角色,却往往因为年龄和薪水,被拒之门外。
球队想要即战力,想要未来,而像贝弗利这种球员,他能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无形的、无法被数据量化的东西。
那种东西,叫“魂儿”。
不过话说回来,这扇门关上了,对贝弗利来说,天也塌不下来。
你信不信,这哥们儿现在估计已经在某个球馆里,挥汗如雨地折磨下一个陪练了。
他这辈子,就是靠着不信邪活下来的。
休斯顿不要他,总会有下一个需要他去撕咬对手的地方。
毕竟,江湖上,永远需要那么一两个恶人。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