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咔嚓——"李连山踩断树枝的瞬间,心脏差点蹦出嗓子眼。雪夜里的寂静被这声脆响打破,他僵在原地,手心全是汗。帐篷里的日军翻了个身,嘟囔了几句日语,又沉沉睡去。李连山长出一口气,心里暗骂:"操,差点坏了大事!"这是1933年3月10日的深夜,长城喜峰口,零下十几度,29军37师109旅的300多名战士正摸向日军第14混成旅团的营地。
带队的营长赵登禹摸了摸脸上的刀疤,那是早年打仗留下的。出发前,他把大刀举起来,月光照在刀身上,映出战士们冻得通红却眼神发亮的脸。"记住,刀要砍在脖子上,别浪费力气!"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像钉子一样扎进每个人心里。为啥用大刀?不是不想用枪,是真的没枪。29军刚组建没多久,全军上下加起来只有一万多支老旧的汉阳造,有的枪连准星都没了。子弹更缺,每个战士平均只能分到5发,要是打光了,就只能靠手里的大刀和刺刀。
日军呢?他们每个步兵班都有轻机枪,还有迫击炮和装甲车。白天的时候,日军就靠着这些重武器,把29军的阵地炸得坑坑洼洼。有个老兵后来回忆,白天躲在战壕里,听着日军的炮弹呼啸过来,感觉地都在晃,有的战士没被炮弹炸到,却被震得吐了血。就是在这样的差距下,赵登禹才决定夜袭。晚上视线差,日军的重武器没法发挥作用,这是唯一能缩小差距的办法。
凌晨一点多,战士们摸到日军营地外的铁丝网前。负责开路的战士用钳子剪断铁丝网,动作轻得像猫。李连山跟在后面,心里直打鼓:"这要是被发现了,咱们这300多号人可就全交代了。"他握紧手里的大刀,刀柄上缠的布条已经被汗水浸湿。突然,前面传来一声低沉的"上!",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冲进日军营地。
第一个冲进帐篷的是班长王铁柱,他挥刀就朝最近的日军砍过去,那日军刚从睡梦中惊醒,连喊都没喊出声,脖子就被砍断了。帐篷里顿时乱作一团,日军士兵有的摸枪,有的往帐篷外跑,却被守在门口的战士一个个砍倒。有个日军军官,大概是军衔不低,穿着呢子大衣,手里拿着指挥刀就朝王铁柱冲过来。两人打了三个回合,王铁柱的胳膊被划了一刀,鲜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但他没退,反而趁日军军官换气的间隙,一把抓住对方的手腕,另一只手的大刀直接劈了下去——那一刀力气太大,连日军军官的指挥刀都劈断了。
这场夜袭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等到天快亮的时候,赵登禹带着战士们撤退,身后的日军营地已经成了一片火海。后来清点战果,光是被大刀砍死的日军就有300多人,还缴获了20多挺轻机枪和大量弹药。而29军这边,也有40多名战士永远留在了那个雪夜。赵登禹带着队伍往回走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的战士倒在雪地里,手里还紧紧攥着大刀,刀身还在滴着血。他蹲下来想把战士的手掰开,却发现战士的手指已经冻得和刀柄粘在了一起。那一刻,这个脸上带疤的硬汉,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雪地上,瞬间就结成了冰。
这场战斗后来被叫做"喜峰口大捷",消息传出去后,全国都沸腾了。当时有报社记者去采访29军的战士,问他们怕不怕。一个叫张德胜的战士笑着说:"怕?俺们家乡都快被占了,怕有啥用?反正都是死,不如拉个鬼子垫背!"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场胜利背后,还有几个不为人知的真相。大刀不是随便砍的,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当时29军有个"大刀队",其实是专门的近战训练班,教战士们怎么用最少的力气,最快地杀死敌人。训练的时候,教官会在木桩上画圈,要求战士们的刀必须砍在圈里,每天要练上千次,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有个老兵回忆,为了练臂力,他们每天要举着大刀深蹲,一次就是500个,有的人练到最后,吃饭的时候手都在抖,连筷子都握不住。但没人叫苦,因为他们知道,战场上多练一分,就多一分活下来的机会,也多一分杀鬼子的机会。
而且当时的大刀,也不是咱们想的那种普通菜刀,是专门打造的。刀身有一米多长,前面尖后面宽,刀刃磨得飞快,能轻松砍断树枝。刀柄上缠着布条,一是为了防滑,二是为了在砍杀的时候,减少震动对虎口的伤害。每个战士的大刀,都是自己保养,每天晚上不管多累,都会用布把刀身擦得锃亮,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
随着战争的推进,日军越来越重视防备,大刀夜袭的效果越来越差。就拿1937年的淞沪会战来说,当时88师524团的"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他们也有大刀,但很少用。日军吸取了喜峰口的教训,晚上会在营地周围拉上铁丝网,还会安排哨兵来回巡逻,甚至在地上埋地雷。如果再像之前那样夜袭,很容易就会被发现,代价太大。而且日军的装备也越来越先进,后来他们有了更多的重机枪和坦克,大刀根本对付不了。有个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说,他见过最惨的一幕:一个战士抱着炸药包冲向日军的坦克,刚跑没几步,就被坦克上的机枪扫中,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那时候他才明白,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没有好的装备,再勇敢的战士,也很难抵挡住敌人的炮火。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刀就没用了。在巷战的时候,大刀依然是重要的武器。比如在台儿庄战役中,敢死队员们就背着大刀,绑着手榴弹,冲进日军占领的街道。有个叫陈明的敢死队员,在巷子里遇到三个日军,他先用大刀砍倒一个,剩下的两个朝他开枪,他躲开后,拉响手榴弹就冲了上去,和日军同归于尽。后来清理战场的时候,战友们在陈明的尸体上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俺叫陈明,家在山东菏泽,要是俺死了,麻烦告诉俺爹娘,俺没给他们丢脸。"那张纸条被保存了下来,现在还放在博物馆里,纸已经泛黄了,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
89年过去了,现在再看那些大刀,可能会觉得它们很落后,甚至有些笨拙。但你要知道,在当时那样艰难的条件下,那不是一把简单的刀,是军人的骨气,是民族的希望。有一次我去军事博物馆,看到玻璃柜里陈列着一把大刀,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1933年喜峰口战役中,29军战士赵虎使用的大刀,刀身有17处缺口,杀死日军13人。"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想象着赵虎握着这把刀,在战场上拼杀的样子,想象着他可能也有父母,有妻子,有孩子,但为了守护更多人的家园,他选择了冲锋。现在咱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再担心战火纷飞,不用再拿着大刀去拼命。但每次看到那些历史文物,听到那些老兵的故事,我都会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