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2024年退休的“中人”,别错过自查三步骤
“张大爷2015年退休时,每月只领4000元养老金,买菜都要精打细算。2025年,他的银行卡突然多了一笔3万元的补差款。 邻居李处长补了5万,两人相差的2万元背后,藏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养老金补差的三大秘密! ”
退休“中人”是谁?
2014年10月1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启动。
这一天前参加工作、但在此后至2024年9月退休的人被称为“退休中人”。
他们夹在“老人”(改革前退休)和“新人”(改革后入职)之间,养老金计算方式特殊。
补差本质:不是“福利”,而是“欠债还钱”
养老金补差并非国家额外补贴,而是退休人员应得养老金的延迟兑现。
改革初期,因数据不完善(如缴费基数未公布、视同缴费年限未核定),部分地方只能按老办法预发临时养老金。
待新办法核算成熟后,需重新计算正式养老金,并补发差额。
例如:某地退休人员预发养老金5000元/月,新办法核算后应为6500元/月,差额1500元需补发。
补差金额差异的三大关键因素
1. 退休时间决定补发比例
十年过渡期(2014.10-2024.09)内,每年退休的补发比例递增:
2015年退休:补差额的10%
2018年退休:补40%
2024年退休:补100%
案例对比:
2015年退休的张老师:预发4000元/月,新办法5200元/月,差额1200元。 按10%补发,每月补120元,30个月共补3600元。
2018年退休的李主任:预发5000元/月,新办法6500元/月,差额1500元。 按40%补发,每月补600元,47个月共补28200元。
2. 职务职级与工龄拉大差额基数
老办法以退休前职务工资为基数,工龄决定计发比例(如35年工龄发90%);新办法则与缴费年限、职业年金挂钩。
职务越高、工龄越长,新老办法差额越大:
正处级干部:职务工资差可达1200元/月
高级职称教师:教龄津贴差300-500元/月。
案例:同是2020年退休,科级干部老张新老办法差额2000元/月,处级干部老王差额4000元/月。 按60%比例补发,老王每月比老张多拿2400元。
3. 地区进度影响补发时长
补发月数取决于当地何时启动新办法:
东部省份(如江苏):2018年前启动,补发月数少(约30个月)
中西部省份(如黑龙江):2022年才启动,补发月数多(约47个月)。
差异原因:
数据治理滞后: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平均延迟18个月
资金压力:欠发达地区依赖中央调剂金(2025年占比35%),职业年金到账慢。
三大误解澄清
误解1:“老人”也能补差?
真相:2014年9月前退休的“老人”按老办法足额领取退休费,不存在补差。 2015年国家统一增发的离退休费属于工资调整,与“中人”补差性质不同。
误解2:补差是政策优待?
真相:补差是制度过渡期的技术操作。 若新办法算得高就补差额;若老办法更高则按老办法执行(实际极少发生)。
误解3:“攀比”补差金额合理?
真相:工龄30年的科员与工龄40年的处级干部,因职务工资和缴费指数差异,补差金额天然不同。 盲目对比忽略了个体参数差异。
补差后养老金怎么变?
以2018年退休的李主任为例:
补差前:按老办法预发5000元/月
补差后:正式养老金=5000元+600元(补差部分)=5600元/月
此后每年养老金调整均以5600元为基数挂钩增长。
如何确认自己的补差权益?
三步自查法:
核对《养老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重点确认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
查询退休年份对应补发比例:2015年10%、2016年20%……2024年100%
向单位人事部门索要养老金核定表:对比预发金额与正式核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