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清楚,我们或许还承担不起债款了,为什么中国还在买我们的债务?最近,这样带点自嘲的疑问在不少美国金融论坛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一方面是中国在2025年6月略微增加了美债持仓,另一方面美国的债务水平依旧高企,违约的风险时不时浮现出来。这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中美金融角逐中一个相当有趣的棋局。
买一点,不是信你,而是算得过
到了2025年6月,中国低调地增持了1亿美元的美债,这个数额不算大,连在美债市场上的小幅波动都不能算。但这1亿美元的动作却打破了中国连续三个月来一直在减持的趋势,立刻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很多美国人听了都觉得莫名其妙:我们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光利息每年就要花掉万亿级别,甚至自己都不确定明年还能否还清,怎么中国还敢主动接手这些债务呢?
实际上,中国这次的动作更像是在临时调整一下阵型。6月,美联储传出了“可能加息”的消息,美债价格随之下跌、收益率则有所上升,从投资的角度看,美债短期内的回报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偏偏那个时候,国际金价还保持在高位,中国暂停买入黄金,反而转向购买一点美债,这样的选择也挺合理的。
简单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流动性的调整。中国拥有3万亿的外汇储备,怎么可能全部压在黄金或欧元上呢?虽然美债存在一定风险,但短期来看,它还能起到避险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局势紧张、风声鹤唳的时候,资金不能一直闲置在家里,总得找个地方避避风头。
别搞错了,这1亿美元不是信任的表现,而是精打细算的结果。中国的财务账目很明白,美债在6月涨了1%,按照7564亿的持仓计算,账面上赚了76亿美元。你说这是“增持”吗?更像是“边减边赚”,只是价格上涨让减持的痕迹被掩盖了。
不靠你,还得盯着你
中国买美债,并不是因为相信美国的信用有多牢靠,而是因为美元体系还没有崩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在筹划未来的出路。
从2010年成为“美债第一大持有国”开始,到现在降到第三名,中国对美债的热情早已冷却不少。到2025年4月,中国持有的美债总额已经降到7570亿,刷新了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黄金储备持续增加,截止6月前已经连续六个月上涨,达到7377万盎司。而在外汇储备方面,美元的占比逐渐减少,欧元、人民币以及新兴市场债券,甚至“一带一路”相关投资都在不断扩大。
美国那边,债务越滚越大,像个雪球一样越变越大。到2025财年,利息支出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将接近4%。如果利率不下降,明年的利息支出可能会涨到1.2万亿,光还利息这一块,就得动用大部分财政收入中的四分之一。而且,这还没有算上2025年6月到期的6.6万亿美债,要是美国不再发行新债的话,根本还不了债。
更闹心的是,美国内部党争不断,谁也不愿意出钱来偿还债务,一场“技术性违约”随时可能发生。那中国为什么还要继续买?一句话说:不依赖你,但还是得盯紧你。
美债被视作全球金融体系的“支柱”,一旦崩塌,整个世界市场都会受到波及,连中国也难以幸免。所以,就算中国在逐渐去美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关键时刻,它还是得坚持握住一些筹码,不能完全放手。
借你筹码,说点咱该说的话
中美关系不是真的靠讲道理,主要看的是各自拿的筹码。那一亿美元的“象征性增持”,如果放在2025年8月这个时间点,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8月15日那天,特朗普突然改变了语气,喊话不再考虑对中国加税,还表示要再观察一段时间。这个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那之前,中美刚刚经历了一轮激烈的谈判,双方签订了一个备忘录,决定暂停对中国征收24%关税90天,同时也暂时搁置了一些对企业出口的限制措施。
之前,他还曾表示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加征“次级关税”,但是转眼间就变得温和不少。这样的变化让人觉得,两边像是在互相传话似的,态度也变得更为缓和。
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事情。这样的债务规模,必须靠全世界来共同承担,特别是中国、日本和英国这些“主要买家”。不过令人吃惊的是,日本和英国都在不断增加持有量,日本又增了126亿,而英国更是毫不手软,直接加了487亿。而中国呢,却只象征性地买了1亿,这背后意义大家一目了然。
这其实是一种“买给你看”的姿态,也是“看你怎么反应”。中国不打算让局势变得紧张,但也绝不会轻易吃亏。这只有1亿美债,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一份明确的态度:我们愿意再等等,具体怎么走,你自己看着办。
中国继续购买美债,不是因为相信你,而是看清了这个游戏的规则。中美两国的经济早已互相渗透,彼此牵扯得没有办法抽身。谁都逃不了这盘棋,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就愿意当接盘者。
面对现实,美元的霸权正逐渐被削弱。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从71%下降到57.8%,这并不是某几个国家“情绪化操作”的结果,而是整个世界的趋势在发生变化。
金砖国家正在推动建立自己的支付体系,越来越多的石油、天然气和大豆等大宗商品开始用本币进行结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加快走向全球。
到了2025年,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和铁矿石合约的交易量大幅增加,“中国价格”逐渐开始对美元定价形成挑战。超过60个国家宣布增加持有人民币,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超过2万亿人民币,显示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比以前稳固得多。
目前中国的策略可以说是灵活应对,既投资又撤出。遇到风险的时候就避一避,遇到需要反击的时候也会果断出手。鉴于你美国债务负担沉重、利率高企、政治局势动荡,中国自然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你那边。购入一点,是为了保持灵活性,而不是为了给你撑腰。
美国人担心中国明知道他们不会还钱还继续买美债,这其实也反映出他们自己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这一步看似平静的小动作,实际背后暗藏着深谋远虑。国际博弈从来不是靠谁叫得响亮,而是看谁下棋更谋定而后动。
中国不怕你违约,但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买点债,是为了多一份备选;不全买,是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这不是信任,而是一种策略。自己有实力,才能底气十足地买;没实力,什么都谈不了。
在国际市场上,利益才是真正的底线。中国增持美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短期的利益,更像是在向美国传递一个信号:如果想对中国动手,得先考虑一下自己市场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