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万高铁的运营数据堪称亮眼,自2023年10月开通以来,这条连接雅加达与万隆的线路迅速成为印尼的交通明星。车次翻倍,上座率一度逼近百分之百,截至今年6月,运送旅客已突破千万大关。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功,印尼政府在最近提出扩建请求,希望将线路向东延伸近600公里至泗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方对此反应冷静,并最终婉拒了这一提议。一个看似稳赚不赔的项目,为何会被按下暂停键?
看着热闹,其实不赚钱
表面上看,雅万高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成功。它将雅加达和万隆之间超过三小时的车程压缩至46分钟,彻底改变了沿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这种时空压缩效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沿线城镇的房地产项目拔地而起,卡拉旺新城的地价在三年内上涨了47%。
万隆的旅游业也因此受益,2024年游客量激增15%。高铁站本身也成了新的经济中心,帕达拉朗站周边冒出了十几家新酒店,哈利姆站凭借空铁联运的优势,每天中转旅客超过3000人。但这些繁荣景象的背后,是沉重的商业运营压力。
财务报表揭示了另一面。今年上半年,中方运营亏损高达1.6亿元人民币,折算下来,每卖出一张车票,就需要补贴约42元。高昂的票价是根本问题,目前二等座票价已占印尼人均月收入的3.3%。如果延伸至泗水,这一比例将飙升至10%以上,这对于一个公共交通工具来说,显然超出了民众的普遍承受能力。
赔本赚吆喝?这次算了
对于延伸线的巨额投资,财务模型预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高达220亿美元的投资,需要每日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在一个年人均GDP仅为4800美元的国家,这个数字无异于天方夜谭。这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对过往经验的审慎回顾。
回顾雅万高铁的建设历程,就能理解中方的谨慎。项目从2016年动工,原计划三年完工,最终却耗时七年。期间的波折不断,征地纠纷导致工期延误了近两年,建筑材料被盗、政治因素干扰导致的停工风波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为海外基建项目的复杂性敲响了警钟。
拟议中的延伸线将穿越17个行政区,其中超过三成的地段存在“一地多证”的复杂产权问题。这意味着,如果贸然上马,雅万高铁建设期间经历的那些麻烦,很可能会在新项目上加倍重演。面对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中方选择审慎对待,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技术给了,但还没学会
除了资金和建设风险,技术和人才的承接能力也是一个关键考量。雅万高铁的成功运营,背后是中国全套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的输出。虽然印尼本土技术人员在运营团队中占比已达82%,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这套复杂系统。
一个细节可以说明问题:截至今年7月,印尼籍司机已能在无乘客状态下驾驶时速350公里的列车,这固然是巨大进步。但在培训的600名本土技术人员中,真正具备独立处理突发故障能力的仅占35%。这意味着,系统的核心运维仍需中方深度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启动一个规模是现有线路四倍的新项目,将会极大地稀释现有的技术和管理资源。一旦新线路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项目本身,更可能拖累已经稳定运营的雅万高铁。稳扎稳打,先让印尼团队完全消化吸收现有技术,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中国高铁”这一全球品牌的战略维护。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它的成功与否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风向标意义。在东南亚这个高铁市场的必争之地,日本等竞争对手始终在一旁观察。
一次不成功的冒进,可能会对整个中国高铁的海外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2021年马新高铁项目的波折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因此,中国当前的核心战略不是急于扩张版图,而是将雅万高铁这个“样板间”经营好,确保它能长期、健康、可持续地运行,成为一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金字招牌。
中国婉拒印尼的扩建请求,并非不看好印尼的发展,恰恰是出于对合作项目长远未来的珍视和呵护。这142公里的铁路,承载的不仅仅是旅客,更是中国技术和标准的信誉。只有走稳这第一步,让雅万高铁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成功典范,未来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看到更多“中国速度”的稳健延伸。慢一点,有时候是为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