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欧洲议会,丹麦议员安诺斯那句掷地有声的“滚开”,曾被视为小国捍卫主权的典范。当时美国想买格陵兰岛,他直接开怼,说这是丹麦王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非卖品。格陵兰岛民自己也同仇敌忾,一副“我的家园我做主”的架势。
这才过了四个月,风向就彻底变了。丹麦议会几乎全票通过了一份《美丹防务合作协议》。没收一分钱,却把格陵兰岛的军事控制权打包送给了美国。曾经的怒吼言犹在耳,这突如其来的180度大转弯,实在让人看不懂。
丹麦官方的解释是,为了防备俄罗斯在北极的威胁。这话说出来,连他们自己估计都不太信。丹麦全国军队加起来才两万人,主力装备还是美国货,拿什么去跟俄罗斯叫板?这不过是找个台阶下罢了。
真正的原因,是美国掐住了丹麦的经济命脉。丹麦的支柱产业是风力发电机,而美国就扬言要对这东西加征25%的关税。这一刀下去,丹麦经济非得大出血不可。历史上,丹麦不是没卖过地,1917年就把西印度群岛250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好歹还有个价。这次倒好,直接白送。
丹麦首相还嘴硬,说“主权没有丢”。可协议的条款白纸黑字写着,美军可以永久驻扎,还享有独立的司法权。这跟割地有什么区别?无非是换了个好听点的说法,自欺欺人罢了。
这份协议,说白了就是一张“卖身契”。美军在格陵兰岛上,就是“法外之民”,出了事由美国自己的军事法庭管,当地法律形同虚设。这让七万格陵兰岛民情何以堪?他们的家园,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军事特区。
更离谱的是,岛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共决策,都得先报备给美军司令部。想修条路,建个厂,都得看美国人的脸色。格陵兰人不仅司法权没了,连怎么过日子的自主权都被剥夺了。祖祖辈辈的活法,就这么被连根拔起。
美国这笔买卖做得太精了。图勒空军基地一升级,就成了美国反导系统的北极枢纽,直接锁死了北冰洋。格陵兰冰盖下埋着全球四分之一的稀土和海量的油气,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已经拿到了南部矿区的开发权。美国人甚至没自己掏多少钱,升级基地的73亿美元,靠着预售矿产开发权就收回了35亿,等于用格陵兰的资源,付了占领格陵兰的费用。
格陵兰岛一“易主”,整个北极的地缘政治格局都被搅动了。对俄罗斯来说,这简直是噩梦。美国把军事前沿直接推到了家门口,原计划在北极建的12个港口,现在看来基本废了,连军事演习都得往后撤500海里。
中国的“冰上丝绸之路”也碰上了硬钉子。之前中资想投4.3亿美元参与格陵兰的深水港项目,被美国一搅和就黄了。现在美国直接入主,中国的科考船想在格陵兰靠个岸,申请难度都翻了四倍。
欧洲那边,除了法国总统马克龙不痛不痒地说了句“这是在出卖欧洲边界”,基本都选择了沉默。德国假装没看见,欧盟象征性地“关注”了一下。所谓的欧洲团结,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压力面前,脆弱得像张纸。冰岛、挪威这些北极圈国家,一看风向不对,立马掉头靠向美国,生怕慢了一步。
回头看,美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开疆拓土”,挑战传统的主权观念。俄罗斯是明火执仗,直接动武,摆明了不跟你讲规矩。美国则玩得更“高级”,它不用一枪一炮,用一份防务协议,绕开主权的雷区,名义上是“合作”,实际上是掌控,最终目的殊途同归。
格陵兰岛事件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在实力说了算的时代,主权这个词的分量,正在被重新定义。对于那些还想坚守原则的国家来说,怎么在不掀桌子的情况下,既守住道义,又护住自己的家当,成了最现实的难题。冰盖融化,旧的规则也在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