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借东北军的力量,张学良要是抵抗,能胜过日军吗?答案藏在一些数字中。
让我们把时钟调回1931年9月18日的那个夜晚,那天发生了什么事?
东北的日本军队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说中国军队破坏了南满铁路。
东北军面对关东军的进攻,当然是奋力抵抗。战斗前后持续了好几个钟头。尽管最后日军动用了独立守备队的第二和第五大队,凭借兵力优势,成功占领了北大营。
不过,东北军第七旅还是成功退到了东山嘴那边,大家情绪很高,没有因为小败就灰心,而是打算整理队伍,联合其他支援部队,准备反击,把日本人赶走。
没想到,后来的局势发展,和东北军将士想象的完全不同。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那个晚上,东北军的士兵们收到了一个让他们惊讶的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的中将参谋长荣臻传达了“少帅”张学良的指示,内容非常简单:东北军的所有部队“不能抵抗,不能动,把枪收起来,挺着等死,大家都为了国家牺牲”。
大家都懵了:“少帅这是要干嘛?别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他居然还不抵抗。”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命令是假的,认为张学良根本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完全不相信。
第二天,“小六子”接受了天津《大公报》的采访,他亲自在公众面前说道:
我早就吩咐过我的士兵们,对于日军的挑衅,不允许反击。因此,北大营里的武器都已经被收起来了,放在仓库里。
如果张作霖还活着,估计面对张学良的行为,要先上去扇一大耳光,然后骂一句:“你这个败类!”
“真是气死我了,你怎么会变成这样没用的人。”
面对日军的进攻和挑衅,张学良带领东北军采取了“不抵抗、不回应、不反击”的态度。
不到半年,东三省就全部被占领了,可当时中华民国竟然还没跟日本人正式宣战。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不能算作日本的侵略行为。他们的说法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你们当时没有正式宣战,怎么能说是日本侵略呢?这更像是国际间的外交纠纷。”
面对这些无稽之谈,我们不禁要问: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呢?难道是因为东北军实力不够,打不过日本人吗?
其实,普通人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挺正常的。
因为在我们的记忆中,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好像总是处于一个“贫穷弱小、受人欺负”的状态,好像随便哪个国家都能来欺负我们一下,感觉完全没有国家的尊严可言。
如果你知道东北军的武器装备情况,可能会感到惊讶。其实,东北军的战斗力在国内军阀中不算弱,在国际上甚至也不能算作弱军。
后来,日本人缴获了东北军的武器,都会感叹,如果东北军好好抵抗,东北能不能拿下来还真难说。
东北军在武器装备上有着一定的历史特点。他们的武器主要以从旧式装备到逐渐引入新式武器为主。早期的时候,东北军的武器以轻武器为主,比如步枪、机枪等,这些武器大多是从旧军队中继承下来的,技术比较老旧,性能也相对有限。后来,随着外界的影响和自身的发展,东北军也开始引入一些新式武器,比如大炮、坦克等重型装备。这些武器的引进,让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使用和维护上的挑战。总体来说,东北军的武器水平处于一个逐步改进的过程中,既有传统武器的延续,也有新式装备的尝试。
说到东北军的先进武器,得佩服张作霖的眼光。
说到张作霖这个人,很多人觉得他文化水平不高,是个地地道道的大老粗。
事实上,作为东北三省长时间的领军人物,张作霖的深谋远虑和智慧远超常人。
在1916年,他正式掌控辽宁一带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要稳固自己的地盘,手里有钱最重要。于是,他就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的开发,尤其是农产品的贸易。
东北的大豆成了张作霖的重点发展项目,因为那里的土地非常肥沃,自然条件也很好,大豆在全世界都有很好的销售和名声。
张作霖在种大豆的时候,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用上了,还特别注重改进种子。到了差不多1920年底,东北的大豆就占了全球大豆市场的八成,每年出口量超过500万吨,这给张作霖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在那个时候,张作霖明白东北军的武器需要升级了,只有更新的武器才能战胜敌人。
张作霖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那就是“自己造不如买来的好”,只有自己能制造武器,才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在1922年,东三省兵工厂开始正式生产。
在建设东三省兵工厂的过程中,张作霖可谓下了不少功夫。他不惜重金,聘请了三千多名日本籍武器工程师,并高价从德国人那里购入了先进的机床和车床。
张作霖不仅公开在全国招募能设计武器的本土和海外归来的人才,还提供优厚的待遇,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东北军的武器装备变得现代化。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靠着雄厚财力,张作霖让东三省的兵工厂迅速壮大,仅仅六年就成为了全国和东亚地区最顶尖的兵工厂。
不仅设有多个制造枪械和火炮的工厂,还能自主研发军用装甲车辆,每年能够生产上千支普通步枪、数百挺轻重机枪、几百门各类火炮以及上万发炮弹。
那一年是1928,张作霖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的生命会在这一年走到尽头。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儿子,竟然会把辛辛苦苦经营了十几年的东北地区,还有那些无数的先进武器,全部交给日本人。
武器数量非常多
如果张学良指挥东北军对抗日军,能否取得胜利呢?实际上,从东北军撤退时留下的武器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线索。
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们表现得相当机敏,意识到自己是在别人的地盘上打仗。
要想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就必须迅速抢到对方的弹药和装备,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战斗中占据上风。
于是日本人迅速占领了兵工厂,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近十万支步枪、六万把手枪,以及近三千挺机枪。按照当时日本的军事编制,这些武器足够装备二十个旅。
火炮共有大约800门普通炮和3000门迫击炮,足以装备五个野战炮兵团。
日本人甚至缴获了二十多辆德国制造的坦克,这表明张作霖在武器装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也让人感到张学良是多么的无能。
这只是冰山一角,当时的东北军远不止有陆军,他们还有自己的海军和空军呢。
在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后,东北海军的21艘舰船和5个航空队的300多架飞机也被日军夺走,最终变成了侵略中国的武器。
后来,日本人支持的“伪满洲国”接管了东三省的兵工厂,并改名为“奉天造兵所”。在接下来的侵华战争中,这个工厂变成了日军重要的武器制造基地,不断为侵华日军提供各种武器。
这真是极大的讽刺,要是张作霖在天有灵,得知自己的儿子不仅没为他报仇,反而对日本人害怕得像见了鬼一样,肯定也会感到非常失望。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更加疑惑了:既然东北军的实力不错,为什么张学良不敢对日本人“亮剑”呢?要知道后来的“东北抗联”在装备和人数上都处于劣势,却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军队对抗了十多年。这总不能说抗联的条件比东北军还要差吧?
所谓不抵抗因素,就是指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选择不去抵抗,而是选择接受和适应。
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主要是几个方面的。
首先,从我们的角度看,觉得日本军队与东北军的实力差距没那么大,但张学良并不这样认为。
张作霖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人的帮助。日本人原本想通过扶持张作霖,在东北实现他们的傀儡统治。
东北军到底有多少实力,日本的情报网络也已经深入查探了。
张学良心里明白这一点,因此他非常担忧如果真的开战,东北军很难取胜。而如果选择不抵抗,或许日本人会考虑到他较为“听话”的态度,愿意与他达成协议,给他保留一部分地盘。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取巧”和“碰运气”的想法。
当时,名义上中国已经统一了,但实际上,中华民国内部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蒋介石的地位,与其说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盟主”,有点像古代的“周天子”。他真正能掌控的,也只是自己嫡系的黄埔军校那一拨人。
西北有冯玉祥,山西有阎锡山,南方也有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刘湘、杨森,张学良只能算是东北系的一员。
所以他必须得为自己着想,既然内部斗争这么激烈,这又是个动荡的时代,谁的势力大谁就有话语权。如果抵抗日本人的过程中耗尽了实力,将来怎么和其他军阀抗衡,又怎么和蒋介石周旋呢?
老蒋这个人可不好对付,虽然张学良曾经拜他为师,成了他的“盟兄弟”,但老蒋一旦发飙,谁都不放在眼里。
张学良手里这点人马,也不可能全部用光,所以面对日本人,他也有一些保留实力的想法。
根据最近解密的文件显示,“不抵抗政策”虽然是张学良提出的,但蒋介石对此给予了全面支持,并且还主动安慰张学良,要求他一定要坚持执行下去。
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的一次国民党大会上公开表示:“现在我们需要团结一致,用道理回应强势,用和平回应暴力,尽管心里痛苦愤怒,也要暂时忍耐,等待国际公正的裁决。”
第二天,蒋介石会见了张学良的使者,他说:“日本人狡猾且凶狠,解决问题并不容易,不如让各国联合作出仲裁,或许还有机会把失地收回”。
老蒋还是老样子,很明显又想故态复萌。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和“剿共第一,抗日第二”的原则,先对我党下手,然后再打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