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云这个人,看起来没啥架子,实际心里门清,干啥事都一板一眼,心思缜密得很。
新中国刚成立那阵,啥都缺,啥都急,最难不是管钱,也不是管粮,而是怎么把一大家子人拧一块儿。
经济工作头头陈云倒是没慌,反倒琢磨着怎么把人聚齐了,劲儿往一处使。
刚到北平,他不声不响地盯着干部名单,心里嘀咕:“不能光靠自家兄弟,五湖四海都得找,谁有本事就得用。”
陈云平时话不多,做起事来却不含糊。
见着周恩来,他直接问:“你说,咱们这帮人里头,谁还能派上用场?各路英雄有啥想法?”周恩来听了,笑着拍了拍他肩膀:“你就放心吧,能干的多着呢。”就这样,陈云不论谁家出身,不管党内党外,只要能干活,哪怕是旧社会的老油条,他都愿意拉进队伍里头。
有一回,章乃器被陈云拉去“补课”,时间是晚上十点。
他一边心里琢磨着这老陈又要问啥,一边还是耐心地给他讲外汇那些门道。
陈云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像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他不嫌晚、不嫌烦,只要能学到新东西就乐呵。
章乃器、千家驹这些人,原本还有点忐忑,在新政府里头能不能有话语权?
结果陈云一视同仁,啥事都请他们参与,决策时让他们坐到桌边,说话算数。
干部使用方面,陈云讲究“就地取材”,不拘一格。
焦善民回忆,陈云挑人跟老农办席一样,谁会种地谁上桌,根本不看出身。
遇上不懂的,他就请教,有时一聊就是一晚上。
有次章乃器打电话说千家驹和沈志远要谈市场经济问题,陈云第二天就请他们来家里,喝着热茶,唠着市场,几个小时过去,电报稿子也是让专家亲自写,自己只在末尾添了一句话。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党外人士不光有职位,还真有实权。
陈云主张重要决定必须让党外的部长副部长们都参加,一些日常事务、电报文件也让他们天天能看到。
他把用人权也交给民主人士推荐,能用的都尽量安排到合适岗位。
这一招,既让民主人士心里踏实,也让各路人才有了归属感。
城市接管时,还有一堆吃国家饭的旧职员,大家伙都头疼。
有人纳闷:“都养着不花钱啊?国家不是亏本吗?”陈云眯着眼问:“你说,这么多人要是都裁了,回家没饭吃不闹腾吗?现在养着,虽然财政压力大,但能安定民心,还能让没解放的地方的人动心。”养人比养闲人强,陈云心里明白,那些老职员大多是知识分子,真要肯干,领导得当,能干出点名堂。
国家政策不是原封不动,也不是全给高薪,待遇得降,但生活得有保障。
精简下来的,不能一脚踢开,得训班进修,工资也不能全砍,六折七折,家里还能吃口饭。
陈云推行的政策,既给了旧人员留路,也让国家有了专业人才,各行各业都能顺利过渡。
西藏解放那阵,物价飙得厉害,粮菜柴贵得离谱。
陈云亲自给西藏工作委员会发电报,说财经问题是西藏最大的政治问题。
部队进驻,买啥都贵,陈云主张多调物资,平抑市场,增加补给,还让人民银行划拨外汇,发展跟印度的贸易。
张国华一脸难色,说汽油不够,陈云拍拍他说:“煤也能拉车,咱们自己琢磨办法。”于是南京汽车厂赶紧试验,用煤当动力,青藏公路上也跑起来了。
西藏地方政府粮价暴涨,藏钞跌价,陈云提醒,准备足够的光洋收兑,不能让市场断货。
降低粮价是一场斗争,得时时看动态,不能莽撞。
中央财政不断补助西藏,既缓和了民族矛盾,也慢慢消解了封建经济基础。
这种经济统战,和硬碰硬的政策差别大得很,温和又见效。
新中国经济政策讲究“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刚建国那几年,私营工商业有点惨,商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灵,亏损一堆,失业的也多。
上海闹事,吃白食、抢糕饼、捣乱会场,啥稀奇事都有。
陈云看得透,开会时说,国家要扩大对私营企业的加工和定购,适当放出货币,收购农产品和上海私商的纱布,民族工商企业能为国计民生出力的,一定得扶持。
有一次,陈云邀请上海的大资本家胡厥文、盛丕华、郭棣活他们来开会,国营公司和私企坐一块儿商量生产计划。
大家自报家底,说自己能产多少,国家平衡供应和需求,国营企业还主动让利。
胡厥文说,党和政府这样信任我们,把生产数据都摊在桌上,心里头可真是敞亮。
陈云还说:“工厂的老招牌不能全都改掉,瑞蚨祥、全聚德这些名字,都是人家半辈子的家业,得留下来,这也是对人的尊重。”
说到和平赎买,陈云主张“四马分肥”“定息制度”,公私合营,资本家的股份变成定额利息,谁也不是白干,资本家总共收了三十多亿,个个笑呵呵。
有人想“与民争利”,陈云却说得明白: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团结对象,要利用、限制、改造,不能把人家挤垮了。
他强调,资本家能管工厂,懂技术,政府用他们不是偏心,而是对国家有好处。
技术人才更是宝贝,陈云用人不看门第,只要会本事就一股脑拉进来。
荣毅仁就是个例子,最早帮申新集团搞“加工订货”,陈云一看这思路好,立马全国推广。
结果荣毅仁成了副市长,自己都说:“从资本家变公务员,这路子走得值。”老玻璃厂王幸生,原来被国民党逼得跑香港,回北平后陈云亲自见面,让他去沈阳开新厂,王幸生心里那个痛快,干活也格外有劲。
化工专家侯德榜,陈云推荐他做财经委高级顾问,厂子有难处,资金销售都帮着解决。
陈云这一套,让各路人才都能用上劲。
经济改造不是只靠政策,更靠心气儿。
他常说,人得有本事,单枪匹马干不成大事。
公私合营好比两家亲戚合伙过日子,不能光想着自己,得让对方也有盼头。
品牌是人家的命根子,不能砸了,还得留着。
技术是压箱底的宝贝,谁会干,谁就是国家的财富。
回头看看陈云干的那些事儿,管钱不是死板算盘,管人不是只看出身。
团结、包容,有灵气,政策有弹性,又有人情味。
有人问,现在社会变了,还需要陈云那一套吗?
经济转型、社会融合,谁不希望有人能多听听、多用用、宽宽心?
陈云的故事里,既有国家大计,也有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既有豪言壮语,也有温情脉脉。
下回谁遇上难题,或许真该学学陈云,听听不同的声音,留几条宽路,网开一面,大家伙才能心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