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这“庞太师”为啥被黑成那样•】——»
你说,一提到“庞太师”
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那种老奸巨猾、专门陷害忠良的坏人形象
可其实,这事儿远没有那么简单
俺听说,庞籍这人,活生生是个清清白白、兢兢业业的大好人,干了四十多年朝廷大事,辅佐宋仁宗那叫一个卖力气,出将入相,治军很严
咱们先说说庞籍的来头,他生在山东一个普通老百姓家,没啥背景,27岁那年考中了进士
算是一步步靠自己手艺混进了官场
刚开始被派到黄州当司理参军,主要管审案子
那时候他还是个小年轻,气头上来,啥权贵都不怕,秉公办事,敢管敢干
结果百姓对他那是赞不绝口
你想,那个年代能有一个敢顶着权贵面子公正办事的官员
举个事例说说,黄州那边有个富商儿子惹了事
老爹拿着一大把银子跑来求情
直接拍板拒绝,还把这事儿当众说给大伙听,立了个规矩
这事儿一传出来,士林里都知道他不一般
可别以为他一路顺风顺水,恰恰反着来,既然他敢说真话,多次得罪了当朝大佬,几回被打发到偏远地方去“冷处理”
不过他心里倒挺坦荡,给朋友写信时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不能既然个人得失就打退堂鼓
”这话说得实在,听着就像老乡吹牛掰犟劲儿
«——【•说说他咋管兵打仗,真不是吹的•】——»
再给你唠唠1040年那会儿,西夏元昊带着大军往北宋这边压,延州告急
这个时候,52岁的庞籍被急召上阵
到边境一看,那场面够惨烈:军队纪律松散,官兵吃不上饭,军官还克扣军饷
庞籍没磨叽,第一天就当众砍了三名贪污的军官,抢回被克扣的军饷
接着第二天,亲自带人巡查边防堡垒,发现不少老破墙都快塌了
第三天,他又没忘了搞好关系,找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谈心,靠诚意搞定一帮擅长山地作战的土兵
庞籍很注重选将领,那时候狄青只不过是个小军官,庞籍一眼就看出那小伙子有料
两个人经常熬夜研究怎么打仗
狄青有次提议夜袭敌军营地,老一辈将领都说太冒险,庞籍却拍板支持,结果一举大胜
经过他整顿,西北边防真是改头换面
后来北宋和西夏谈判,庞籍凭这功劳被任命为枢密使
那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头发花白
1045年,他又当上了宰相,开始推行一堆实打实的改革:简化税制,减轻老百姓负担,还鼓励发展农业
可惜,改革触动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他们暗地里结盟想把庞籍弄倒
这戏文里黑他,咋回事儿
1053年,庞籍手下的黄晞私下买卖马匹,这本是小事儿,可政敌拿去大做文章
集体弹劾庞籍用人不严、管理不力
65岁那年,他心里凉了
走那天,京城只有寥寥几个知心朋友来送,庞籍看着陪着他几十年的地方
政敌不止没消停,反而散布各种谣言
到了元朝,戏曲越来越红火,剧作家们需要更鲜明的反派来衬托包拯、狄青这些正面角色
就顺手拿庞籍当“反派”了
在《包公案》里,庞籍被描成靠女儿做贵妃当上权臣的国丈,真正地他女儿根本没进宫,他外孙也不是太子;《三侠五义》里更过分,说他陷害忠良
真话是,庞籍最爱提拔人才
司马光、狄青都是他赏识的对象
戏里还说他跟包拯是死对头,真正地两人关系挺好,常常一起商量朝政,包拯比庞籍小十来岁
这些剧本在民间流传得多了,大家就开始把艺术形象当成了历史事实
庞籍的好形象被翻个底朝天,成了“坏蛋”
说到这儿你可能想问,庞籍后来咋了
1063年,75岁的庞籍在家里安静去世,消息传到宋仁宗那儿,皇帝听了很难过
给他追封了司空、侍中这些高官职务
庞籍走后,司马光专门为他写了墓志铭,称赞他一生忠君爱民,兢兢业业
到了近代,有些历史学家翻阅史料,才发现,庞籍根本不是戏文里那个坏蛋
而是个有真本事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有狄青,戏里说两人势不两立,其实人家是铁哥们,狄青能成名将
狄青后来还多次在回忆里提到庞籍对他的知遇之恩
说实话,庞籍这一辈子,辅佐宋仁宗四十多年,干的活儿都是真刀真枪,治军严明,俨然是北宋那会儿的顶梁柱
绝对不是戏里那些没良心的坏蛋
聊到这里,俺觉得你要是听了这故事,下次再碰见“庞太师”,心里得有点底,不光是戏文里的那个阴险家伙儿
也得想想这背后真实的那个老实人
咋说,这历史上那些人,往往没那么黑白分明
咱们得多留个心眼儿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