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世界感到错愕:俄罗斯总统普京竟然同意了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与特朗普举行会晤。要知道就在几天前,美俄双方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骂战”,特朗普甚至威胁要增派核潜艇进行军事威慑。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不禁让人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普京,这位因为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而三年多未曾踏足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为何会冒着巨大风险,接受在对手的领土上会面?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一切的根源,指向了特朗普急于从中抽身的俄乌战场,以及他为此愿意付出的巨大代价。
特朗普的算盘与普京的台阶
局势的逆转,始于特朗普特使的一次莫斯科之行。在此之前,特朗普摆出了一副极限施压的姿态,先是给普京划下50天的期限,随后又觉得时间太长,急不可耐地缩短为“最后十天通牒”,截止日期就定在8月8日。然而,就在最后期限逼近之际,特朗普自己先坐不住了。
8月3日,特朗普在接受专访时宣布,将派遣他的特使威特科夫前往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威特科夫并非传统外交官,而是一名房地产商出身的交易好手。特朗普派他出马,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做交易”。威特科夫在8月6日左右抵达莫斯科并见到了普京,这比所谓的“最后通牒”期限还要早。所谓的通牒,更像是特朗普为自己铺设的一个台阶,一个急于向普京展示和谈诚意的姿态。
这种操作清晰地暴露了谁才是真正想和谈的一方。表面上,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贸易战,对俄乌问题态度强硬,但其内心深处,却迫切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消耗巨大的冲突。在这场耐力比拼中,普京显然洞悉了对手的焦躁,稳坐钓鱼台,牵引着整个谈判的节奏。
阿拉斯加的“停火”诱惑
能让普京点头同意前往阿拉斯加,特朗普方面开出的条件必然是惊人的。据外媒透露,威特科夫在莫斯科当面向普京作出了明确承诺:这次会晤只谈一件事——停火。至于和平协议与最敏感的领土问题,可以完全搁置,甚至搁置数十年,无论是49年还是99年。
这几乎是为俄罗斯量身定做的方案。打了三年多的战争,俄罗斯也已显疲态,能够以“停火”的方式暂时消化掉目前占领的乌克兰领土,无疑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更具诱惑力的是,只要俄罗斯同意停火,美国将立刻取消大部分对俄制裁,包括恢复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这意味着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将得到喘息,美俄关系也将全面恢复。
如此丰厚的条件,足以解释普京为何愿意冒险。当然,普京也不是毫无准备。阿拉斯加紧邻俄罗斯远东,俄军完全有能力在会晤期间,在附近集结庞大的海空力量,以防任何意外发生。这既是普京的安全保障,也是他敢于赴约的底气所在。
强人政治与新秩序的幽灵
特朗普的这一系列操作,并非孤立的外交手腕,而是其重塑世界格局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这种重塑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经济上,他有意地试图瓦解自1945年以来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特朗普认为,旧有的全球化和地区化多边协议让美国吃了亏,因此他要用一系列对美国有利的双边贸易协议取而代之。
而在政治上,一个由强人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无意中被催生。特朗普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擅长用“算盘”治国,缺乏传统战略家的深谋远虑,但他的一系列行动,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世界向着一个由美、俄、中三个强权国家主导的格局演变。一些学者将这种趋势的未来,称为“新雅尔塔秩序”的雏形。
历史上的每一次国际秩序更迭,几乎都与战争和冲突紧密相连。如果这一次能通过谈判、博弈乃至贸易冲突的方式,和平地达成新的力量平衡,或许是人类的幸事。但这种由强人意志主导的秩序充满了不确定性,它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深刻地影响未来数十年的世界走向。
结语
无论如何,美俄关系的快速缓和,对中国而言绝不是一个轻松的信号。特朗普不惜代价寻求与俄罗斯和解的根本动机,就是为了避免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资源继续被欧洲牵制,从而能够集中全部力量,到印太地区来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对抗。
我们应该放弃任何战略幻想。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该来的还是会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制是其既定国策,不会因为俄乌战场的局势变化而有丝毫减弱。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涉及到自身核心利益时,俄罗斯完全可能为了与美国达成交易,而做出一些不符合中国利益的决策。
本月15日的阿拉斯加会晤,将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无论结果如何,一个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战略环境已经摆在面前。中国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并为一个可能没有俄罗斯在前面“挡枪”的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