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克兰首都基辅,近日打破了战火下的沉寂。数千民众走上街头,一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罕见的大规模反政府抗议就此展开。他们高呼“可耻”,矛头直指总统,这场喧嚣,正撕开乌克兰内部深埋已久的矛盾。
本月22日,一项备受争议的法案由总统签署生效,立刻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及多个主要城市点燃了怒火。这项法案实质性地剥夺了乌克兰国家反腐机构(NABU和SAPO)的独立性,赋予总检察长干预调查、移交甚至终止案件的权力。
对于那些对腐败深恶痛绝的乌克兰民众来说,这无异于一次赤裸裸的背叛。国家反腐局负责人发出警告,称其标志着“乌克兰独立反腐时代的终结”。
欧盟随即亮出底线,明确表示乌克兰的援助与反腐进展直接挂钩,如果反腐机构的独立性被削弱,“钱可能停”。独立运作的反腐机构,是乌克兰加入欧盟谈判的核心条件。
尽管执政党宣称此举旨在清除反腐机构中所谓的“俄罗斯渗透”,但这种解释在乌克兰民众那里并未获得多少信任。大家普遍认为,这不过是政府在巩固权力。
总统的支持率已跌至26.7%,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权力泥潭。国家反腐机构(NABU和SAPO)此前曾对总统及其内阁的资金来源展开调查,无疑触及了核心利益。
乌克兰安全部门与总检察长办公室随即突袭搜查了反腐机构办公室,声称其有“通俄”嫌疑,一名NABU员工被拘留。这被广泛解读为对调查的回击。
这与总统当年以“反腐”名义上台的初衷显得格格不入。他曾多次以“防间谍”为由逮捕异己,修改法律,甚至冻结了前总统波罗申科的资产并禁止其出境。
如今,他将矛头对准反腐机构,这种“绝望自救”的姿态暴露无遗。任何质疑声音,都可能被轻易扣上“通俄”的帽子。然而,这套说辞在民间早已失去公信力。
本月17日,总统突然罢免了总理什梅加尔,并任命了亲信盟友斯维里登科为新总理。新总理上任首日即清洗了两名副总理,权力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今年3月5日,他援引戒严令启动“战时总统任期延长”,推迟了原定于今年5月的总统选举。这项决定,引发了63%的乌克兰民众对其任期合法性的质疑。
前线战事吃紧,本月20日俄军单日推进8公里,西方情报机构甚至悲观预测,乌军防线或许在60天内就会崩溃。乌军日均消耗炮弹1.2万发,而本土产能仅能满足30%。
前线士兵抱怨“用扫帚对抗俄军坦克”,士气低落。军方高层的矛盾也日渐公开化。2023年巴赫穆特战役期间,前总司令扎卢日内主张撤军以保存实力。
然而,总统强令死守,最终导致至少2万乌军士兵丧生。即便前总司令扎卢日内被“流放”英国,他在军民中仍享有高达79%的支持率,65%的乌军军官对其效忠。
他的旧部甚至掌控着东部战区主力,曾放话,若总统签署割地协议将不惜兵变。这种军心不稳的局面,无疑为本已复杂的内部政治增添了更多变数。
外部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今年2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团队在白宫公开羞辱乌克兰总统,随后美国便暂停了所有对乌军事援助,北约五国也冻结了50亿欧元援助。
本月19日,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特朗普政府正密谋对乌克兰进行政权更迭,甚至可能动用武力驱逐他,接班人已内定为扎卢日内。
特朗普被指还要求获得乌克兰境内估值7万亿美元稀土矿的50年开发权及50%收益。严厉的征兵政策也引发了民怨,男性甚至不敢参与抗议活动。
前线士兵对“外行领导内行”的人事安排冷嘲热讽,国内的撕裂与不满日益加剧。在炮火与权斗的夹缝中,基辅街头民众手中高举的标语,或许最能代表他们的心声:“我们要和平不要炮灰”。
这场抗议,不只是对一项法案的反对,更是对一个在战争、腐败和权力集中三重压力下,日益偏离初心的政府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