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年,我国的海军力量有了显著提升,拥有了两艘航空母舰,这让很多国家都感到惊讶。说实话,二十年前,谁能料想到会有这样的发展呢?
自从人民海军成立起,主要还是以一些小船为主,这事儿大家都知道。曾经被视作人民海军“招牌”的051驱逐舰,也就是西方叫的旅大级,满载排水量不过三千吨。
以前,我国海军拥有一艘比051驱逐舰还要大的巡洋舰。这艘舰艇曾让大家充满期待,可惜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它没能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舰,反而沉入了海底。这件事让海军官兵们至今都感到有些遗憾。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重庆号巡洋舰的故事。
一、重庆号的早期经历
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重庆号是国民党的一个海军舰艇,但这并不是它的最初身份。
重庆号原本是英国的一艘军舰,最初的名字叫欧若拉,也有人称它为曙光女神,它是林仙级轻巡洋舰中的第四艘。这艘舰艇加入英国海军后,被编入了本土舰队,正式投入使用是在1937年11月12日。
林仙级巡洋舰是典型的条约型轻巡洋舰,主要是为了控制船体重量和限制某些性能,以符合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尽管是轻巡洋舰,但体积依然不小。其基本参数大约是:船长154.22米,宽15.54米,吃水深度5.03米,标准排水量在5220到5270吨之间,满载排水量大约是6665到6715吨,二战后曾一度增加到约7000吨。
这艘战舰的战斗力很强,装备了三组双联装的152毫米炮塔。还有一个高角度指挥塔和284286型对空搜索雷达。此外,它还配备了273型和271型对海雷达,以及285型和282型对空火控雷达。这些设备大大提升了火炮的准确性。再加上主炮MkⅩⅩⅢ的射速很快,对付中小型军舰完全不在话下。
在动力系统上,这艘船装备了4台帕森斯涡轮发动机,总输出功率为64000马力,满载时最高速度可以达到31节,续航里程也有4000海里。虽然这种级别的船只在大规模战斗中可能不太占优势,火力配置也稍微欠缺一些,但是对于执行破交和骚扰等任务来说,这样的性能已经足够了。
在二战时期,欧若拉号在地中海区域非常活跃,它曾参与了接受意大利海军投降的任务,还负责接管了土伦法国维希政府的海军力量。这艘船多次立功,总共击沉了一艘巡洋舰、十艘驱逐舰、三艘扫雷舰、七艘登陆舰和七艘商船,还重创了九艘驱逐舰,可以说是一艘战绩辉煌的功勋舰。
这份礼物是为国民党的海军准备的。
二战结束时,欧若拉号就退役了,被存放在朴茨茅斯海军基地。1948年5月19日,英国把这艘船送给中国政府。8月20日,它就到了上海。
国民党的海军力量其实并不强大,所以当得知获得这样一艘大型战舰时,大家都感到非常激动。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蒋介石下令将其命名为重庆号。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海军舰艇几乎全部损失殆尽。重庆号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主力部队的力量,意义非凡。按照吨位计算,重庆号是中国最大的军舰,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高,直接由海军总部指挥。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到了十月,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命令重庆舰前往葫芦岛支援战斗。当时,蒋介石还特意登上这艘军舰,召集将领们开会,亲自指挥这场战役。
在锦州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组建了东进兵团,从锦西出发去支援锦州,在塔山与东野部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蒋介石亲自指挥重庆舰,用舰上的大炮猛烈轰击塔山的阵地,给东野部队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重庆号上的六门152毫米大炮,在当时中国的军舰中算是很厉害的重炮了。它还装有先进的瞄准系统,射击速度快,打岸上目标效果很好。
胡奇才在东野塔山阻击战中回忆说:“那时,重庆舰的火力强大到能一炮打掉一个连。”后来,国民党海军发现重庆舰离岸太近,担心会搁浅,于是才决定撤离战场。
在辽沈大战中,国民党军队败得很惨,重庆舰也只好又回到了上海,继续参与防御。那时,国民党的政权已经很不稳定,舰上的士兵们士气低落,都不想跟着国民党一起垮台。
在重庆号上有近600名官兵,他们曾在英国接受了两年的训练。在这期间,这些官兵亲身体验到了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这种歧视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国力较弱,加上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多次让国人感到失望。
回国之后,亲眼见到国民党腐败无能和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情景,舰上的几位爱国青年自发组织起来,秘密成立了进步团体。他们先是组建了由王颐桢、毕重远、陈鸿源、武定国、洪进先、张启钰等27名士兵组成的“重庆舰士兵解放委员会”,简称“解委会”。后来又成立了由曾祥福、莫香传、蒋树德、王继挺等16人组成的起义组织。这些人中,曾祥福、莫香传、蒋树德、郑光模、王淇都是基层军官。
中国共产党南京地下组织和上海局与重庆舰上的起义团队取得了联系,指导他们如何联系和支持那些有进步思想的士兵,并具体安排了起义的各项事宜。
1949年2月17日,重庆号军舰从高昌庙出发,目的地是吴淞口,但中途突然停了下来。种种迹象表明,军舰可能要逆流而上,前往江阴,与那里的海军协同,阻止解放军过江。如果军舰进入长江,由于江面狭窄,掉头变得非常困难,加上江阴和吴淞口的炮火威胁,起义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解委会”迅速决定改变原计划,不再选择在海上起义,而是决定在停靠期间发动起义。
当时,国民党的海军战舰非常强大,管理也很严格。可是,他们是怎么突破封锁线的呢?其实,虽然纪律很严,但在关键时刻,士兵们还是展现出了勇气和聪明才智。他们发现了敌人的一些疏漏,悄悄改变了计划,再加上指挥官果断的决策,最终成功突围。总的来说,虽然管理严格,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找到了办法,顺利完成了任务。
王洛先直接切断了电话的电源,洪进也把所有的无线电台都关掉了。这样一来,军舰内外的通讯就被完全控制住了。那些顽固派的联络人员就无法联系上,前后协调也变得非常困难。
毕重远和于家欣想出一个计策,先把巡逻的哨兵和值班的士兵引开,随后控制了他们。接着,他们快速解锁了枪架和弹药柜,给所有“解委会”的成员配备了武器。
手里的“解委会”成员一得到武装,立马按照分工赶到指定地点。行动组逐段把所有军官和上士都拘留起来。王颐桢还联系了另一支起义组织的王继挺,让他叫醒起义组织的人,一起加入起义行动。
国民党军的主力舰队不会轻易让军舰被人民军队拿走。所以“解委会”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当时陈鸿源和周正负责炸船的事。陈鸿源把三四十发4英寸炮弹堆在弹药库的走道上,还把引信露在外面。如果起义不成功,就会引爆弹药库,把军舰炸沉。
邓兆祥舰长在那次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两次前往英国深造,是一位正直且爱国的老海军军官。他的举动感动了许多地下党员和热血官兵,最终他也加入了起义队伍,并亲自规划了航线,下令起航,指挥航行稳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如果没有邓舰长的加入,这次起义很可能无法成功。
1949年2月25日清晨5点45分,重庆号顺利起航,轻松穿越了长江口复杂的航道,朝着北方前进,以每小时24海里的速度驶向烟台港。
后来,解委会发布了《致全体同学的重庆军舰起义宣言》和《致海员及技工的重庆军舰起义信》,向重庆号上的所有船员宣布起义的消息。2月26日,重庆号安全抵达烟台港,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
蒋介石亲自指挥炸毁了重庆号。
关于重庆号起义的消息在国内和国外都传开了,尤其是在英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英国的媒体纷纷指责英国政府,认为不应该把这样一艘功勋卓著的战舰交给一个失去民心、腐败不堪的政府。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气得跳脚,重庆号不仅是国民党海军的主力,还代表着国民党的面子。如果它投降了,无异于是在自己的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蒋介石心中怒火中烧,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共军使用重庆号军舰。他立即指示空军司令周至柔,调派飞机对重庆号进行轰炸。同时,他还命令北方海域的所有国民党军舰向南撤退,以防重庆号军舰的攻击。
我们得到这艘船真是意外之喜,大家都非常高兴,特别小心地保护它,生怕遭到攻击。于是我们将重庆号转移到了葫芦岛,但即便如此,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重庆号还是没能躲过厄运。
1949年3月18日和19日,国民党空军飞到葫芦岛上空,对这艘铁甲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
尽管舰上的士兵们拼命抵抗,但“重庆号”这艘铁甲舰伤势严重,已经基本失去了海上作战的能力。同时,还有6名士兵不幸牺牲,大约有20人受伤。
为了保护军舰,官兵们在3月20日拆除了部分重要设施,然后打开了海底闸门,让军舰自行沉入葫芦岛的水域中。
到了五月,中央宣布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人民海军学校,这所学校位于安东,也就是现在的丹东。邓兆祥舰长被任命为校长。随后,“重庆号”起义的所有官兵都被安排到丹东的海军学校继续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提议将“重庆号”打捞上来。1950年2月,国家成立了“重庆号”打捞委员会,葫芦岛驻军组织了一些曾参与“重庆号”起义的官兵,与苏联专家小组合作,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5月16日成功将“重庆号”完整地打捞出水。
1952年6月19日,这艘军舰被拖到了大连的船厂,也就是现在的造船基地,并在23日进入了修理车间。周总理对修复重庆号的工作非常上心,希望能让它重新具备战斗力。但由于军舰损坏得太严重,修复起来需要不小的投入。
苏联的专家团队估计,修复工作大概需要三年时间,费用可能达到约1800亿元(旧币),这只是初步的理论估算。当时中国的重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像刚入学的幼儿园孩子一样,想要独立完成修复工作,实在是难以想象。
1953年,苏联专家对“重庆”号军舰进行了复查,并制定了新的维修方案:更换主要发动机,安装四门130毫米大炮,替换原有的三座152毫米双炮塔,还计划增加八门57毫米的双联防空炮。此外,还为这艘军舰配备了最新的通信设备、导航仪器和火炮指挥系统。
苏联提出的一个改造计划,预算大约需要2亿卢布,预计需要4到5年才能完成。这个计划看起来很可行,但最终还是被搁置了,主要是因为资金不足。
那时候,重庆号的管理已经有些落后了,跟美国给国民党军队的先进军舰比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再说,当时人民海军的主要力量是空潜快,即使把重庆号修好了,也不太符合当时的作战需要,系统也不匹配。经过多次考虑,相关部门觉得修它不太划算,就决定不再继续修理了。
最终,重庆号上的火炮、仪器和雷达都被用来作为海军学校的教学工具;部分设备送给了苏联,作为打捞费用的补偿;而汽轮主机则被转让给了发电厂使用。
那艘船在1959年11月被拖到上海,交给上海打捞局,变成了一个水上仓库,改名为“黄河号”。
1964年,这艘船被划拨给了天津渤海石油公司,作为海上钻井平台的宿舍使用,名字恢复为“北京号”。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它才被拆解。
重庆号无法修复,一度让人民海军的巡洋舰梦想落空。直到后来引进了现代级战舰,并且深圳号驱逐舰开始服役,才再次拥有了与重庆号吨位相近的军舰。
邓兆祥是重庆号的舰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曾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担任委员,为我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邓兆祥还连续四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担任委员。此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成员。1998年8月6日,邓兆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