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心脏地带突遭也门胡塞武装远程饱和打击,本·古里安机场、埃拉特港及军事目标几乎同时遇袭!一枚弹道导弹与四架无人机突破防线,然而以军却轻描淡写称“毫发无损”。究竟是攻防失衡,还是以方刻意淡化?这场扑朔迷离的袭击,正将中东局势推向未知深渊。
十六日晚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远程打击,打破了以色列中南部的平静。三处被视为战略核心的地点——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内盖夫地区的一处军事目标以及红海门户埃拉特港口——几乎在同一时间,遭到来自也门方向的袭击。据了解,攻击方动用了多种手段,包括一枚“佐勒菲卡尔”型弹道导弹,目标直指本·古里安机场这一国家空中门户。同时,四架无人机也分三波次投入行动,其中两架瞄准内盖夫的军事设施,一架扑向本·古里安机场,另一架则锁定埃拉特港口。这场多目标、多手段的协同攻击,甫一开始便在区域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然而,仅仅数小时后,以色列国防军对外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其内容与此前外界对袭击规模的猜测形成了鲜明对比。声明指出,以军的防空系统仅侦测并成功拦截了一枚“来自也门方向的飞行器”。声明进一步强调,尽管遭遇了远程打击,但事件并未在以色列境内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也未引发实质性的财产损失。这份简短的回应,似乎意在传递出袭击并未造成重大影响,局势仍在控制之中的信息。但对于公众而言,这番“毫发无损”的说法,却意外地制造出了一种莫名的悬念:究竟是攻击的实际效果有限,还是以方出于某种考量而刻意淡化了事件的冲击?事实的真相,一时变得扑朔迷离。
与以色列方面的轻描淡写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袭击发起方也门胡塞武装的态度。他们的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通过其控制的马西拉电视台,向全球高调宣示了此次行动的“战果”。萨雷亚称,胡塞武装的导弹和无人机精确命中了既定目标,并且攻击“成功实现了既定目标”。他甚至宣称,本·古里安机场因此被迫停运,数千名以色列民众在警报声中涌入避难所,显示出袭击造成的混乱与恐慌。更令人警惕的是,萨雷亚在讲话中语带威胁,暗示胡塞武装的打击能力远不止于此,其射程已足以覆盖以色列最敏感的设施——位于内盖夫沙漠深处的迪莫纳核设施。这一言论无疑将冲突的潜在升级风险瞬间拔高,从军事目标延伸至了国家战略纵深与安全底线,传递出一种不计后果的决心与野心。
实际上,这次对以色列本土的直接打击,并非胡塞武装军事行动的全部。在更广阔的红海和阿拉伯海域,一场“第二战场”早已开辟。胡塞武装方面反复重申,其海上军事行动仍将继续,所有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船只——无论是直接属于以色列,还是曾与以色列港口有过贸易往来——都将被视为打击目标。这不仅仅是针对特定船只的袭扰,更是一种旨在切断海上生命线的战略施压。红海作为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航运枢纽,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全球能源和商品供应链的稳定。胡塞武装的这种广义目标定义,已经迫使许多国际航运公司选择绕行好望角,大幅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其外溢效应正日益显现,将原本区域性的冲突,进一步扩散至全球经济层面。
胡塞武装将其所有这些军事行动,统一定性为“声援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民”的举动,明确将其置于当前巴以冲突的大背景之下。然而,这种“声援”带来的,却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暴力循环。作为对胡塞武装持续袭击的回应,以色列方面同样没有手软。以色列战机早已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发动了多轮空袭,对包括能源设施和军事基地在内的重要目标实施了精确打击,造成了对方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冲突双方似乎都深陷于一种打击与报复的逻辑之中,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使得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螺旋式上升,仿佛陷入了一个无休无止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