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位杨姓上将中,论成就之卓越,非“全勤战将”杨得志上将莫属。
三位上将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曾经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他们都属于红一方面军。当时,杨得志和杨成武分别担任红一军团的团长和政委,而杨勇则担任红三军团团政委,肩负重要职责。
在井冈山的那段岁月里,红军的团长和政委们经历了许多风雨。他们直到新中国成立,军衔都达到了中将以上,其中还有三位非常出色。
老杨哥站在聚光灯下。
在抗日战争时期,情况也是一样的。三杨都担任115师的团长。
在解放战争的动荡时期,三杨各显其能,不分上下。杨得志和杨成武先后在华北军区担任兵团司令,而杨勇则在第二野战军中担任第五兵团司令。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杨轮流担任军区大印,后来还晋升为副总参谋长。然而,在军旅生涯的巅峰时期,杨得志最终成为最高峰,于1980年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从副总参谋长到总参谋长,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他成为军中最高决策层的一员。
这个问题自然就来了,杨得志上将什么时候开始与杨成武和杨勇二人的差距显现呢?
他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能够比那两位杨氏更胜一筹呢?
杨成武上将有很多特点。他勇敢无畏,总是冲锋在前,不惧危险。同时,他也很聪明,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他对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亲自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他的领导风格既严格又亲切,既严厉又充满温情。他在战场上英勇,生活中也充满了智慧和人情味。
一、白衣将军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在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杨成武上将的光辉事迹让人铭记。1937年底,聂荣臻将军带领三千英勇的战士,向北挺进,来到了五台山区。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后来成为了华北军区(北京军区)的坚实基础。
聂帅从三千人起家,面对重重困难,他成功将晋察冀军区扩大到三十余万人。在华北日军最猖狂的地区,这样的成就足以证明聂帅卓越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他出色的组织和调度能力。
俗话说,众人齐心,事情就好办。就像一堵结实的篱笆,需要三根桩来支撑。在我们军队里,聂帅最信任的得力干将就是杨成武将军。他年轻时担任过晋察冀第一分区的司令员兼政委,同时还兼任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的师长。
第一军分区是晋察冀地区的重要支柱,也是我们最坚固的战斗基地。聂帅的军区总部与杨成武领导的一分区紧密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杨成武将军带领的部队是战斗的主力。杨成武的辉煌战绩从1939年11月7日的黄土战斗开始,当时他的炮兵连英勇作战,成功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这次战斗虽然歼灭的敌人数量比不上昆仑关之战,但黄土岭战斗的宣传效果却毫不逊色,特别是在华北地区,极大地提升了军民的士气。
杨成武将军的主要成就在于加强和发展第一军分区。他既擅长军事指挥,又精通政治工作,深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组织能力非常强。
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军分区不仅扩大了自己的队伍,从最初的1300多人增加到了7000多人,还积极整合和改造了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对于那些不服从指挥的武装,他们也进行了打击。这样一来,易县、涞源、阜平这几个地方建立了强有力的抗日领导中心。即使日军多次发动攻击,也没能击垮第一军分区的防线。正是因为第一军分区的坚守,晋察冀地区的抗日力量才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了重要的根据地。
聂帅看中的就是杨成武这样的才干。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一分区的压力减轻了。聂帅于是果断调整了晋察冀各军区的主要领导,将杨成武从一个稳定全局的支柱调到冀中军区司令,希望在那里开辟新的战场。杨成武不负众望,在那里依然表现突出。虽然冀中平原的地道战不是杨成武首先提出的,但自从他来到冀中后,立刻认识到地道战的强大威力,并大力推广,使其成为华北敌后抗战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李公朴曾称杨成武将军为“白袍小将”,这个评价非常恰当。
在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将军依然担任重要职务,在晋察冀的主要部队中占据重要位置。他先后担任过冀中纵队的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的第二政治委员、华北第三兵团的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保卫张家口、正太路战役、清风店战役以及解放石家庄、张家口和新保安的战斗中,他都亲临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杨成武将军的战绩广为人知,名声大噪时,他的光芒却被杨得志所遮挡,未能完全展现出来。
华北的军事形势一开始非常紧张,直到清风店战役打响后,局势才逐渐好转。这场战役是由晋察冀野战军的司令员杨得志亲自指挥的。当时,杨成武只是担任第二政委,第一政委是罗瑞卿。由此可见,这位年轻的白袍将领在主要贡献上与经验丰富的杨司令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新保安那场战斗中,杨成武指挥的第三兵团是战场上最有力的部队。本来,他有希望在张家口和新保安之间将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包围并消灭,为平津战役打下胜利的基础。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杨成武没有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作战机会。他判断,如果第三十五军处于危局,它们最可能向西溃逃,回到绥远的老家。因此,他把主力部队部署在张家口的西部。但战斗展开后,郭景云遵照傅作义的命令,向东移动,企图返回北平。这个错误的决策差点导致战场局势失控。毛主席对第三兵团的指挥安排非常不满意。
1948年12月7日,郭景云带领部队从张家口开始大规模撤退,向北平方向逃跑。而杨、李兵团只在张家口东边安排了一个小队拦截,却把主要力量放在了西边,结果没能有效阻止三十五军的进攻。当天,毛主席在电报中严厉批评了这一情况。
杨成武和李天焕曾多次不听从军委的明确指示,私自决定放弃切断张家口到宣化的交通线,对三十五军向东逃窜的行为置之不理。该军两个师竟然动用了三百多辆车,毫无阻碍地向东行进,我方虽然撤退到铁路两侧,却没有进行拦截,也没有开一枪一炮,这种做法极其错误。
华北部队面临的最后、最艰难的战役是新保安之战。随后,东北野战军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这些重要胜利都由东北野战军主攻。因此,杨成武错失了一个展示的绝佳机会,而杨得志则在战场上的地位得到了完全的提升。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极限,既要管军事又要管政务,精力就会分散到很多地方。这样一来,在军事指挥上可能就很难做到非常专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杨成武将军虽然最后在军事指挥上被杨得志将军超过了,但这也很正常。但这并不减少杨成武将军的重要贡献,我们仍然非常尊敬他取得的成就,对他为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表示极大的敬佩。
二、勇士沉稳若峰
将军杨勇的人生经历非常特别。
在红军战斗的日子里,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让人难忘。说到地形,三杨这个地方和周边的环境差不多,都是山川交错,地势复杂。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段经历为杨勇将军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115师采取了南北分兵的策略,聂帅带领的这支精锐部队中,后来有不少将领在建设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能力,杨成武将军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根据地建设中的贡献,比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更加突出。
杨勇与众不同,他带领一大队人马南下东进,足迹遍布山西、河北,直到山东。在罗帅的指挥下,他始终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从未有过远离主力的情况。
杨勇英勇善战,头脑清晰。1938年3月下旬,他作为115师686团的团长兼政委,突然接到命令,要求派出部分兵力协助卫立煌将军撤退。杨勇立即派了一个连队去部署防御阵地。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正要过黄河,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所率领的指挥机构遭到千余日军的猛烈追击,紧急向115师求援。杨勇的一个连队抵达大宁县白儿岭,巧妙地利用了一处地势险峻的山头,成功抵挡了日军长达三小时的猛烈攻势,坚守阵地,抵御了八百余日军的强攻。
卫立煌站在高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战场形势。他对身旁的杨勇感激地说:“你们派出了好几个团的精锐来保护我,这份心意真是太重了,实在让我过意不去。”
杨勇:“不是有很多队伍吗?就只有一个连队。”
卫立煌非常震惊。待部队撤回后,他特意前去探望,发现仅剩下了一个连队,伤亡人数也不过二十多人。他连连称赞:“八路军真了不起,八路军真了不起。”
展现杨勇的军事实力。
抗日战争时期,杨勇曾经在罗帅的指挥下。在这段时间里,他建立了鲁西军区。1940年,这个军区并入晋冀鲁豫军区,自此成为刘邓部队的一部分。从这一刻起,他身上有了第二野战军的深深印记。
人生命运的走向真是难以预料。如果杨勇先生一直留在115师体系,1945年随着部队开赴东北,在那位以卓越指挥著称的元帅麾下效力,或许能继续晋升,成为像韩先楚、邓华那样的杰出将领。至于二野体系,刘伯承元帅的培养将领风格与彭德怀、林彪、徐向前、粟裕等人的带队特点完全不同。林彪将军行事低调,彭总带队的时间较短,而一野的几位老将实际上在能力提升方面并不显著,他们的风格都受到了贺龙元帅的影响。
徐帅建立的军事体系独具一格,他的军事理念和指挥技巧也非常独特,让四方面军的许多老将都深深地打上了徐帅的烙印。
粟大将军的智谋超群,有着许多出奇制胜的策略,他的思维方式非常独特。如果能跟随他学习军事指挥的技巧,一定能大大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叶王、陶氏等人都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
刘帅是一位深谙军事理论的大家,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不强求改变每个人的性格,而是根据个人特点进行教学,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二野的将领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没有统一的形象。比如陈赓将军,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他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没有完全接受刘邓的指挥。陈赓将军个性活泼、指挥艺术高超,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在三陈之中,另外两位也有各自的特点。陈再道身上充满了四方面军的勇敢精神,而陈锡联,尽管同样来自红四方面军,但更擅长观察他人的优点,将刘帅在指挥艺术中博大精深和严谨周密的风格全部吸收,因此在晋冀鲁豫地区崭露头角。到了1949年,二野组建了三个兵团,年轻的陈锡联脱颖而出,被任命为三兵团司令,与陈赓、杨勇齐名。
杨勇将军以其沉稳可靠的性格为人所知,因此刘帅一开始就让他担任第七纵队的司令,负责指挥冀鲁豫地区的部队。后来,当苏振华带领第一纵队回归时,由于杨得志被聂帅坚持留在晋察冀,第一纵队的司令位置空缺了。于是,刘帅决定将第一纵队和第七纵队合并,组建新的第一纵队,并任命杨勇为司令。
现在,新一纵的表现非常突出,手底下有四个旅,总共有两万五千人。不过,它还不是最强的。因为刘邓手下人才济济,特别是陈赓的纵队,非常神秘,像是个传奇故事。陈赓擅长独自作战,他的部队实力远超其他纵队。尽管陈赓的纵队也由四个旅组成,但人数达到了三万一千,实际上比其他纵队多出一个旅的力量。
杨勇的实际表现与他率领的部队非常相似,始终未能跃居首位。无论是在定陶战役、羊山集战役等多次战斗中,杨勇都表现出激烈的战斗风格,但始终未能成为绝对的主力。
在淮海战役中,各部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其中尤以宿县飞兵最为关键。由刘伯承指挥,陈锡联带领的三纵队承担了这一重任。陈赓纵队负责拦截浍河对黄维兵团的攻势。而一纵队则始终在刘伯承的直接指挥下,作为后续的强大力量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当然,这并不是说一纵的实力不足,初始阶段的战斗部署集中了最强的力量,以迅速取得显著战果。而后续的一纵同样强大,其加入战局往往能彻底扭转战场形势。
在对付黄维部队的战斗里,陈赓一开始就把黄维的队伍稳住了,但光靠第四纵队的力量还不足以彻底挡住他们。直到第一、第六纵队和其他主力部队相继赶到,黄维的部队才彻底无路可逃。
一两次的较量还不足以看出杨勇的真实能力,但随着战斗的不断积累,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总体来说,他的弱点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战场上,杨勇展现出了如同山一般的沉稳和可靠。宋希濂在被俘后再次见到杨勇,面对这个曾经让他陷入绝境的对手,他发自内心地称赞杨勇是一位既稳重又勇猛的优秀将领。宋希濂不是轻易夸奖别人的人,所以这次的评价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新中国成立时,杨勇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个职位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保护首都,需要一个稳重的人来担任。
在历史上,像韩先楚、许世友、杨得志、王必成、王震这样的名将,都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的老将。他们分别被安排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地方,比如济南、武汉、昆明、福州、南京、新疆等地,这些地方都是战略上很重要的地方。毛主席对每个将领的特点都很了解,心里清楚谁最适合做什么,就像他自己知道得很清楚一样。
杨勇清楚自己与杨得志之间的差距。1953年,他赴朝鲜参战,与已经先一步抵达的杨得志重逢。见面时,他热情地握住了杨得志的手,亲切地叫了一声“老杨哥”。
三、大哥杨
杨得志在用兵方面很有天赋,他的能力比同时代的人高出很多。这种才能在他1937年底时,115师分兵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开始时,因为344旅的徐海东生病离开了,杨得志暂时接过了旅长的职位,成了八路军里最年轻的代理旅长。之后,部队进入了冀南和豫北地区,八路军成立了第二纵队。就在正职司令左权还没到任的时候,副司令杨得志再次代理了司令的职务。
抗日战争期间,独自撑起了冀鲁豫根据地,为后来晋冀鲁豫一纵队的成立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在晋冀鲁豫四个区域中,杨得志的军事才能仅次于陈赓。
在内战的烽火中,杨得志展现了非凡的能力,迎来了他事业的高峰。最初,他带领队伍向北挺进,准备支援东北的战斗,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后来,在聂帅的安排下,他留在了晋察冀地区,这既是因为个人的友谊,也是因为晋察冀迫切需要这样一位英勇的将领。因为当时晋察冀确实缺少一位像他这样勇敢的指挥官。
1947年春天,面对华北战场上接连失利的紧张情况,朱德和聂荣臻商讨后,决定成立一支专门的野战军。杨得志因为出色的才能被选为司令员。他上任后,带领部队在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帮助晋察冀根据地摆脱了困境。
在阅读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时,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小细节。
1948年十月,杨得志和杨成武的两个兵团在平西地区展开战斗。杨成武的兵团主要在冀察绥交界地带灵活作战,攻城掠地,专门打击小股敌人。这里正是傅作义的大本营和发源地。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诱使北平的傅作义主力向西增援,从而调动他的主力部队。而杨得志的兵团则负责沿途寻找战机,消灭敌军主力。两位杨将军的任务各有侧重,其中杨得志的任务更为艰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在10月11日的电报里,毛主席详细指示了杨成武部主力向西行动的方向。紧接着,他赞扬了杨得志部积极备战的决心。电报最后,毛主席特别指出,杨罗耿(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在指挥自己部队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杨李李(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的指挥。
在咱们这个视角里,华北二杨兵团特别重要。杨得志在指挥大军作战方面的能力,排在第一位。虽然晋察冀野战军已经不存在了,即便杨得志不再是华北军事指挥的首要人物,每当有重大战役,大家还是会首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