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事情一旦牵扯到历史和情感,几乎没人能保持冷静?尤其当那份愤怒可能会演变成激烈的行动时,更让人心紧。比如我昨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叫刘强的年轻人,因为对日本“靖国神社”的看法,竟然跑去扔燃烧瓶,把那座象征侵略与屈辱的神社烧了个乱七八糟。你说这到底是勇敢?还是愚蠢?短短几个月,他从一个普通的老师变成了“破坏者”。这样的冲动,背后究竟藏了什么故事?
我纳闷的同时,也开始查历年的相关数据。刘强出生在烈士家庭,爷爷是抗战英雄,牺牲在抗战末期。外曾祖父也是被关押直至死去,外婆当年还是“慰安妇”,饱受折磨。这些血淋淋的历史记忆,所有人都说要铭记,但在一些人心里,这份记忆似乎逐渐变成了血里的怒火。2023年数据显示,日本对“慰安妇”问题的官方道歉,愈发微弱,反复强调“历史已过去”,好多年轻人对过去的痛没有深刻体会。
然而,矛盾的是,刘强在国外关注日本的“记载”,听到的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被“打扮”成“解放亚洲”的故事。用他的话说,本来南京大屠杀是“必要的军事行动”。这些说法让人背脊发凉。其实,他这些观点源自对历史不全的了解甚至扭曲,也跟国内外的宣传嘴脸有关。日本官方不断淡化,甚至否认侵略历史,给了很多人一个错觉:过去的伤口可以抹平。让很多志在铭记的年轻人心生愤怒,但他们用的方式,也最极端。
我想象他那天晚上,穿着一身黑,带着口罩,在靖国神社徘徊了许久。接着,拿出燃烧瓶投向那座曾经被崇拜成“英雄祭拜”的神社。火光映红夜空,也照亮了他心中的仇恨。这种行动,是出于一份深刻的愤怒,但在法律上绝对不能说合理。他知道自己会被抓,知道会付出代价,但他仍选择这样做。或许他觉得,那是对历史的“正义惩罚”,也是一种“让日本记得的方式”。
事情很快就有了结局。被捕、判刑、回国。他的行为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有人觉得他是民族英雄,挺身而出,谁叫日本一直压制历史;有人觉得他太冲动,无视法律与生命的价值。这场擦枪走火,折射出一个民族记忆的巨大裂痕。甚至,他的生活也因此坠入冰谷。回国半年,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连婚姻也垮了。有人说,这样的结局很悲哀,但我更觉得,是一种极端表达方式的悲哀。
我尝试从另一角度理解他,或许他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人,家族的血与火让他血液沸腾。对战争的记忆在血液中熬起来,不由自主的希望冲破时间的桎梏。可时间不等人,情绪越积越深,他选择用行动来诉说心中的不平。短视频平台上,他凭借自己“事迹”吸粉无数,他说不后悔。这个世界,对历史的记忆到底分裂成多少极端?有人在祭奠,有人在毁灭。
他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行动会让自己丧失一切。被判刑、失业、家庭破碎。也许他以为,抗争总比麻木更有意义。可是,谁又说得清,冲动之后除了逞一份宣泄,还能剩下些什么?有的人会说,他很勇,是勇敢面对历史的勇气;也有人会觉得,他可悲,是因为不了解法律和社会底线。这两种声音总是交织,但没有谁能完全站在正确一边。因为,历史与现实的缝隙,总会让人迷失在情绪的迷雾中。
回头想想,这个事儿暗示了我们什么?恐怕不止于一个烈士后代的血统那么简单。它反映出一些年轻人在国家、历史、记忆的双重夹击下的迷茫。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教育方式,如何平衡过去的痛与未来的希望,是一道难题。不少人心里也在打架。有人觉得必须“铭记”,否则就输了历史;有人担心,那些激烈的表达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极端。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也开始怀疑我们到底要纪念些什么。是那些牺牲的烈士?还是希望未来不要再有仇恨?还是别的?不过我觉得,最难的,也许不是表达,而是我们怎么去理解那些“激烈”的情感。像刘强这样的人,从情感出发,走到极端,背后其实是对“觉得不公平”的抗议。而我们,能否有耐心,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那份血与火的记忆?这一点,可能比任何言语都重要。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反问自己:我们究竟在铭记什么?仇恨的火种还能不能熄灭?面对历史的伤痕,我们还能保持理智吗?这些问题,没人能给出终结的答案。只希望,不要再有人因为“铭记”而走到更危险的边缘。你觉得呢?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