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联邦议院悄然通过一项海军扩张计划:将下一代F-127防空护卫舰的建造数量从6艘提升至8艘,总预算高达260亿欧元。
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1万吨、搭载美制“宙斯盾”系统的巨舰,预计2034年首舰服役,目标是取代现役的F-124型护卫舰,成为欧洲综合作战能力顶级的水面舰艇。
防空短板催生F-127
德国海军F-125型“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在结束印太部署返航时,因无法有效防御胡塞武装的无人机与导弹威胁,被迫放弃红海航线绕道好望角。 这一事件暴露了德国主力舰艇“吨位大、战力弱”的尴尬现状。
F-125和F-126型护卫舰虽体型庞大,防空火力薄弱:F-126仅配备16单元MK-41垂发系统,主要搭载射程有限的“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难以应对现代饱和攻击。
德国国防军因此加速推进F-127项目,定位为“专职防空反导平台”。 其核心任务是为舰队提供区域防空掩护,甚至拦截弹道导弹,这是德国海军史上首次追求此类能力。
技术解析
F-127的设计基于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的MEKO A-400 AMD方案,采用穿浪式舰首和隐身上层建筑,长160米、宽21米,排水量约1.1万吨,堪比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动力系统采用柴电联合推进,航速32节,续航7400公里,支持30天海上自持力。
防空系统的配置
远程反导:2组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标准-2”“标准-6”防空导弹,并预留“标准-3”弹道导弹拦截弹的集成能力,实现大气层外反导。
中近程防御:2套21单元“海拉姆”近防系统与4门12.7毫米遥控武器站,专攻无人机和巡航导弹。
激光武器:舰体前后各安装1套定向能激光系统,应对低成本无人机群。
雷达与指挥系统
F-127选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的AN/SPY-7或雷神公司的AN/SPY-6有源相控阵雷达,搭配360度覆盖的S波段阵列和X波段辅助雷达。 作战管理系统采用加拿大CMS-330,与宙斯盾系统整合后,目标响应时间缩短至2.8秒。
工业利益
F-127项目由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TKMS)与吕尔森集团成立的合资企业主导,TKMS持多数股权。 舰体建造任务分配至维斯马、汉堡和沃尔加斯特的造船厂,预计90%供应链由德国企业承担,显著提振本土军工产业。
这一安排亦为解决F-126项目的延误问题。 F-126因荷兰承包商达门集团的软件问题陷入停滞,德国国防部考虑将主导权移交吕尔森集团,评估采购成熟度高一些的MEKO-200型护卫舰作为过渡方案。
战略转向
俄乌冲突后,德国调整防务政策,试图通过强化海军投射能力提升北约内部话语权。 军事专家指出,德国长期缺乏远洋防空平台,难以在红海或印太等热点区域执行任务。F-127的8艘规模将使德国海军具备常态化参与美军航母打击群行动的能力,尤其强化波罗的海与北海的防空网。
德国曾与荷兰推动“未来空中防御者”联合项目,因需求分歧被终止。 荷兰坚持升级现有“七省”级护卫舰,德国选择独立开发F-127,反映出其追求自主防务体系的决心。
挑战与争议
260亿欧元的预算涵盖舰体建造与武器系统,德国审计部门警告成本可能超支。 参考F-125项目曾因设计缺陷延迟交付,F-127的复杂技术整合,如宙斯盾系统与本土平台的兼容性仍是风险点。
另一方面,尽管F-127垂发单元数量(64个)超越英国45型驱逐舰(48个),仍落后于美国“伯克”级(96个)或中国055型(112个)。 有分析认为,其武器配置侧重防御性防空,非对陆攻击。
F-127型护卫舰的项目前景,正被其内在的技术与战略矛盾所笼罩。在技术执行层面,德国审计部门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F-125型护卫舰的教训历历在目:因追求多功能性引入的创新设计(如低人员配置概念)曾导致严重的技术缺陷和交付延期。
F-127项目将复杂的美国“宙斯盾”作战系统集成到德国本土设计的舰体平台上,其软件兼容性、数据链融合及系统稳定性是巨大的技术挑战,这不仅是预算超支的风险点,直接关系到战舰能否形成预期战斗力。
在战略定位上,F-127的武器配置凸显了德国乃至欧洲在防务自主与联盟作战之间的艰难平衡。其64单元垂直发射系统(VKS)的配置,虽对区域内同类舰艇(如英国45型驱逐舰)形成数量优势,与美国“伯克”级或中国055型这类万吨级驱逐舰存在显著差距。
这种设计选择清晰地表明,F-127的核心任务并非在大洋上进行攻势制海或对陆纵深打击,是专注于舰队区域防空(BMD潜力)和护航任务,本质上是一种“高端防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