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故事:雍正微服私访,见一知县在府衙后院种蔬菜,斥责他不务本职,知县却指着菜地说了三个字,雍正听完,立刻传旨将其官升三级

意昂体育介绍 点击次数:147 发布日期:2025-10-09 07:38

夜色如墨,月华如霜。深秋的江南,凉意已透骨。一处简朴的府衙后院,烛火摇曳,映出一人躬身劳作的身影。

泥土的芬芳与草木的清冷交织,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

忽地,一道威严的声音打破沉寂:“大胆!身为朝廷命官,竟在此不务正业,是何道理?!”

那人闻声抬头,脸上沾着泥土,眼中却无半分慌乱。

他只是平静地直起身,缓缓指向那片菜地,准备说出那令天地动容的三个字。

01

大清雍正六年,帝都笼罩在一片肃穆而紧张的气氛中。登基以来,雍正帝勤政务实,夙兴夜寐,心心念念的便是整饬吏治,革除弊端,为大清江山社稷奠定万世基业。然而,天下之大,冗官积弊,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地方官员,鱼龙混杂,有清正廉明者,亦有贪墨渎职之辈,更有尸位素餐、不思进取者。这些蠹虫,如附骨之疽,侵蚀着大清的肌体,令雍正帝夜不能寐。

他深知,要了解真实民情,洞悉地方吏治,绝不能仅仅依靠奏折和官员们的口头汇报。那些奏折,往往是粉饰太平之辞;那些汇报,更是报喜不报忧的把戏。唯有亲身深入民间,微服私访,才能触及最真实的脉搏,听到最真切的声音。

这日,雍正帝乔装成一位富贾,带着两名心腹侍卫,轻车简从,悄然离开了京城。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江南富庶之地。然而,这富庶的表象之下,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疾苦?雍正帝对此深感忧虑。他听闻江南某地,近年来水患频发,民不聊生,而当地官员的奏报却轻描淡写,甚至言辞中透着歌舞升平之意。这种反差,让他心中生疑。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穿梭于市井乡村。雍正帝收敛了帝王的威仪,以平民的视角观察着世间百态。他看到了百姓的辛劳与困苦,也看到了地方官员的种种弊端。有的官吏对百姓颐指气使,索拿卡要;有的衙门门可罗雀,办事效率低下;更有甚者,勾结地方豪绅,欺压良善。每看到一处不平,雍正帝的心便沉重一分,对整饬吏治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抵达目的地,江南水乡的初秋,本应是稻谷金黄、渔舟唱晚的景象。然而,入目所及,却并非奏折上描绘的那般美好。农田里,有些地方明显有水患痕迹,庄稼倒伏,颗粒无收;街市上,虽有叫卖声,但百姓脸上的愁苦之色难以掩饰。有几处店铺门面破旧,生意冷清。雍正帝的心中,怒火渐渐升腾。他知道,又是一群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官员在作祟。

“看样子,此地的问题,比朕预想的还要严重。”雍正帝低声对身旁的侍卫李卫说道。李卫是他心腹中的心腹,亦是知他心意之人。李卫点点头,眼中也闪过一丝忧色。

“陛下,这些地方官,当真该好好整顿一番了。”李卫沉声道。

雍正帝没有回答,只是目光深邃地望着远处那座被薄雾笼罩的县城。他此行不仅要揭露那些贪官污吏,更要找到真正为民做主的好官,为大清的未来储备栋梁之才。

02

在县城安顿下来后,雍正帝开始了他的秘密调查。他不再以富贾的身份示人,而是扮作一位游历的文人墨客,每日穿梭于茶馆酒肆、街头巷尾,与百姓攀谈,了解民情。他发现,当地百姓对县衙怨声载道者甚多,大多是抱怨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以及官府办事拖沓、不公。然而,在这些负面评价中,却偶尔会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要说咱们这县里,也就李知县还算是个好官。”一个在茶馆里喝茶的老者,低声对身边人说道。雍正帝耳朵灵敏,将这句话收入耳中。

“李知县?你是说那个…在后院种菜的李知县?”旁边的人有些疑惑地问道。

老者点点头:“可不是他嘛!他刚来的时候,大家伙儿都说他太年轻,怕是不能服众。可这几年下来,他办了好几件实事。去年水患,他亲自带着人堵堤坝,几天几夜没合眼。还减免了一部分赋税,让咱们这些老百姓总算能喘口气。”

“可我听说,他每天下衙后,却在后院捣鼓那些菜地,连个幕僚都不常请,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啊?”另一个年轻些的汉子插嘴道。

老者摇摇头,叹了口气:“这事儿,我也听说了。不过,谁知道他心里头打的什么主意呢?反正,他做的事儿,对咱们老百姓是好的。不像前几任,就知道捞钱,哪里管咱们死活。”

雍正帝听着这些议论,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一个被百姓称赞为“好官”的知县,却又被传言“不务正业”地在后院种菜。这其中,究竟有何蹊跷?他知道,流言蜚语往往真假参半,不可尽信,但也不能完全忽视。他决定,将这位“李知县”列为重点观察对象。

他命李卫暗中调查这位李知县的背景和日常。很快,李卫便带回了详细的报告。

“陛下,这位知县名叫李明远,年约三十有余,出身寒门,通过科举入仕。他在当地任职已有三年,风评两极分化。百姓多赞其清廉务实,但一些士绅和同僚却对其颇有微词,认为他行事古怪,不合官场规矩。”李卫汇报道。

“不合官场规矩?”雍正帝皱眉。

“是。据说他从不结交地方豪绅,不收受任何礼品。府衙简朴,连个像样的花园都没有。而且,他确实有在后院种菜的习惯,每日下衙后,便亲自打理。甚至有传闻,府衙的餐食,部分便是取自那片菜地。”李卫补充道。

雍正帝闻言,沉吟片刻。不结交豪绅,不收礼品,府衙简朴,这些都是清廉之举。至于在后院种菜,听起来确实有些奇怪,但若是为了节俭,倒也并非不可理解。只是,作为一个知县,将精力投入到农事上,是否真的影响了他的本职工作?这正是雍正帝需要查明的。他想起自己登基以来,一直倡导官员节俭,体恤民情。若这李明远果真如此,那他或许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另有深意。

“走,我们去这李知县的府衙看看。”雍正帝最终决定。他要亲自去探个究竟,看看这位传闻中的“种菜知县”,究竟是真清廉,还是在故作姿态。

03

次日清晨,雍正帝与李卫换上更为普通的布衣,朝着县衙方向走去。远远望去,县衙大门敞开,却无寻常官府的森严与气派。朱红大门上的漆色已有些斑驳,门前的石狮子也蒙上了一层灰尘,显得有些年久失修。门前没有威武的衙役站岗,只有两名身着旧衣的小吏,懒洋洋地坐在门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雍正帝心中微动,这府衙的简朴,倒是与传闻相符。他没有直接入内,而是选择在附近的茶摊坐下,借着喝茶的功夫,观察府衙的动静。

他看到,不时有百姓前来击鼓鸣冤,或者前来办理事务。令人意外的是,那两名小吏虽然看着懒散,但接待百姓时却还算客气,并没有颐指气使。而进入府衙的百姓,不多时便又走了出来,脸上或带着一丝解脱,或带着一丝希望。这与他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官府门难进、事难办的景象截然不同。

“掌柜的,这县衙的李知县,今日在衙吗?”雍正帝随意地问道。

茶摊掌柜是个面善的中年人,他擦了擦桌子,笑着说:“李知县啊,他每日卯时便到衙了,处理公文,审理案件。一直到酉时才下衙。他可是个勤快的官儿。”

“哦?那传闻中他每日在后院种菜,是真是假?”雍正帝试探着问。

掌柜闻言,笑了起来:“嗨,这事儿嘛,是真的。李知县确实爱在后院种些时令蔬菜。不过他可不是为了享乐。听说啊,府衙里头,上上下下吃的菜,大半都是他自己种的。说是能省下不少公帑。而且,他还常常将收成好的菜送给那些贫苦的百姓呢。”

雍正帝听了,心中对李明远的好奇更甚。一个知县,亲自种菜以省公帑,甚至还接济百姓,这在官场中实属罕见。这不仅是节俭,更是体恤民情。看来,那些说他“不务正业”的传闻,恐怕是别有用心之人刻意散布的。

他继续观察了一会儿,直到日上三竿,才看到李明远的身影。只见他从正堂走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官袍,身形清瘦,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却清澈而有神。他与几名差役简短地交代了几句,然后便径直走向了府衙后院。

雍正帝示意李卫跟上,他自己也悄悄地跟在后面。他要亲眼看看,这位李知县究竟在后院做些什么。府衙的后院,果然没有寻常官邸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而是一片被开垦出来的菜地。菜地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绿意盎然。旁边还有一小片竹林,竹影婆娑,为这片菜地增添了几分雅致。

李明远走到菜地旁,先是仔细查看了蔬菜的长势,然后便拿起一旁的水瓢,弯下腰,开始为菜地浇水。他的动作娴熟而自然,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阳光洒在他身上,映照出他额头细密的汗珠。

雍正帝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一位朝廷命官,本应是坐于高堂,处理政务,运筹帷幄。而眼前这位知县,却躬耕于菜地,亲力亲为。这究竟是沽名钓誉,还是另有隐情?雍正帝决定,是时候现身,当面质问他了。

04

雍正帝按捺住心中的疑惑与不解,缓步走到菜地边。李明远背对着他,并未察觉到有人靠近,依旧专心致志地忙碌着。他轻轻地浇着水,时而蹲下身,仔细检查叶片,似乎在查看是否有病虫害。泥土的芬芳与植物的清香,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弥漫开来。

雍正帝定睛看去,发现李明远身上的官袍虽然洗得发白,却浆洗得十分干净,没有丝毫污渍。但他的手上,却沾着些许泥土,指甲缝里也有些黑泥,显然是长期劳作的痕迹。这让雍正帝的心中,又多了一层思量。

“这位大人,在此忙碌,倒是好兴致啊。”雍正帝清了清嗓子,沉声开口。他的声音带着几分不怒自威的气势,即便乔装打扮,也难掩其帝王本色。

李明远闻声,身子猛地一僵,手中的水瓢差点掉落。他缓缓直起身,转过头来,看到雍正帝和李卫站在菜地边。他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上下打量了雍正帝一番,见其气度不凡,衣着虽朴素却质地精良,猜测对方并非普通百姓,而是有来头的贵人。

他没有立刻行礼,而是先放下水瓢,用一旁的旧布擦了擦手,这才拱手作揖道:“不知这位先生有何贵干?此处乃是府衙后院,寻常人等不可随意进入。”

雍正帝见他态度不卑不亢,心中暗自点头。他没有立刻表明身份,而是冷哼一声,沉声道:“本官看你这般打扮,这般行径,倒像是个老农,而非朝廷命官!”

李明远微微一怔,随即苦笑一声:“先生说的是,下官确实像个老农。”

“放肆!”李卫见李明远言语中没有丝毫恭敬之意,忍不住上前一步,厉声喝道。

雍正帝抬手制止了李卫,目光锐利地盯着李明远,语气更添几分严厉:“身为一县之父母官,理应为国分忧,为民谋福。你却将大好光阴,耗费在这方寸之地,与泥土为伴,难道这就是你为官之道吗?!”

他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斥责。这斥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一路微服私访,看到百姓疾苦,心中积压的怒火与对地方官员不作为的失望,此刻全都倾泻在了李明远身上。在他看来,一个知县,最重要的职责是治理地方,而不是在后院种菜。即便这菜地是为了节俭,也显得有些本末倒置,甚至有作秀之嫌。

李明远听到这番严厉的斥责,脸上没有任何慌乱或辩解之色。他只是平静地看着雍正帝,眼神中甚至还带着一丝探究。他知道眼前之人非富即贵,且言辞中流露出的气势,绝非等闲之辈。但他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因此,他没有丝毫退缩。

他缓缓地直起身子,将沾着泥土的双手背在身后,然后,他抬起右手,指向那片绿意盎然的菜地。

在雍正帝和李卫疑惑不解的目光中,李明远深吸一口气,准备说出那三个字。那三个字,是他为官三年的心血与理念的凝结,是他对百姓、对社稷的承诺。它们简短却沉重,朴实却深远。它们将决定他这位知县的命运,也将影响雍正帝对地方吏治的看法。

05

雍正帝的目光随着李明远的手指,落在了那片菜地上。秋风轻拂,菜叶摇曳,仿佛在无声地述说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混合气息,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

李明远没有急着开口,他似乎在组织着语言,又似乎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他的眼神从雍正帝脸上扫过,又回到那片菜地,然后,他缓缓地、一字一顿地说道:“回禀先生,下官在此劳作,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为了……”

他顿了顿,声音虽然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知稼穑。”

三个字,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知稼穑?”雍正帝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这三个字,他自然明白其意——知晓农事耕作的艰辛。可一个知县,亲身耕种,就仅仅是为了“知稼穑”吗?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过于简单,甚至显得有些避重就轻。这难道就是他面对斥责的解释?

李卫也愣住了。他原以为李明远会辩解,会解释他种菜的实际用处,比如节省公帑,或者接济百姓。但没想到,他竟然说出这样一句有些“文绉绉”的解释。这三个字,虽然听起来高雅,但似乎并不能直接回应皇帝“不务正业”的指责。

雍正帝的脸色并未因此好转,反而因为这模棱两可的回答,心中的怒气又添了几分。他认为李明远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试图敷衍搪塞。

“知稼穑?!”雍正帝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讥讽,“堂堂知县,日理万机,却要亲自下地,才能‘知稼穑’?难道你坐在案牍之后,批阅公文,就不能体察民情,了解农事艰辛了吗?这分明是矫揉造作,沽名钓誉!你可知,此地百姓,水患频发,民不聊生,而你却在此悠哉种菜,置百姓疾苦于不顾,是何居心?!”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字字诛心,带着一股强大的压迫感。他试图从李明远脸上看到一丝慌乱、一丝心虚,或者至少是一丝辩解。然而,李明远依旧平静。他直视着雍正帝的眼睛,没有丝毫退缩,也没有立刻反驳。

他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然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片菜地。在雍正帝看来,这叹息和目光,像是在故作姿态,又像是在沉默抗议。

“先生所言极是,下官确实日理万机,亦知百姓疾苦。”李明远缓缓开口,声音不再是之前的平静,而是带着一丝沉重,“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官所言‘知稼穑’,并非仅仅指了解农事表象,更是指……”

他再次停顿,目光扫过雍正帝,其中带着一种深邃而坚定的光芒,仿佛要穿透一切表象,直抵人心。

“……更是指,亲身体验,方能知其深,察其微,以求治本。”

李明远的话语,让雍正帝的心脏猛地一跳。亲身体验,方能知其深,察其微,以求治本……这寥寥数语,似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他开始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知县,或许并非他所想的那般简单。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李明远接下来要说的,才是他真正的为官之道,是他“知稼穑”背后隐藏的治国理念。那将是一个关于清廉、关于智慧、关于民心的故事。

雍正帝的怒气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好奇与期待。

他想知道,这位知县到底能说出怎样一番道理,来解释他这看似“不务正业”的举动。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李明远身上,等待着他揭开谜底。

06

李明远感受到雍正帝目光中的变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引起了对方的兴趣。他不再迟疑,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阐述他“知稼穑”的真正内涵。

“先生,您可知,这江南之地,看似富庶,实则水患频发,土地贫瘠。百姓赖以生存的,便是这一亩三分地。若不能体察农时,了解水土,又如何能真正帮助百姓?”李明远指着菜地,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下官在此种菜,并非一味地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脾性。”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掌心轻轻摩挲。“这泥土的干湿,便是对天气的最好预警。连日阴雨,泥土湿重,便知水患将至,需提前部署防汛。烈日当空,泥土开裂,便知旱情严峻,需及时引水抗旱。这些,绝非坐在公堂之上,看几本农书,听几句汇报就能得知的。只有亲手触摸泥土,亲眼观察庄稼,才能真正明白‘靠天吃饭’的百姓,他们最大的忧虑是什么。”

雍正帝闻言,心中一震。他从未想过,一个知县种菜,竟能上升到如此高度。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节俭,而是深入到了治理的本质——从源头了解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李明远继续说道:“下官还发现,通过种菜,可以了解当地水土的特性。这片菜地,紧邻官河,土壤偏沙,蓄水能力不佳。因此,在种植时,下官便会选择一些耐旱的品种,或者通过深耕、施肥来改善土质。这些实践经验,让下官在制定农事政策,指导百姓耕种时,便能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地推广不适合本地的作物。”

“前年,县里推广一种北方高产粮种,结果因水土不服,颗粒无收,百姓损失惨重。当时下官便在后院试种了多种作物,发现本地更适合种植一些抗涝的早稻和杂粮。有了这些经验,下官才敢力排众议,建议朝廷调整耕种策略,减少百姓的损失。”

雍正帝听到这里,眼神中的赞许之色已是毫不掩饰。他想起自己登基以来,一直强调的“因地制宜”,而眼前这位知县,竟然通过最朴实的方式,将其付诸实践。

“除了了解水土,躬耕于此,更能体恤民情,知晓稼穑之艰辛。”李明远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先生,您可知,炎炎夏日,顶着烈日锄草浇水,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的滋味?您可知,寒冬腊月,冒着风雪抢收作物,手脚冻僵,彻骨冰凉的感受?下官每日在此劳作,便是为了亲身体会这些。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明白百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才能真正懂得他们对丰收的渴望,对天灾的恐惧。”

“当下官坐在公堂之上,审理一桩田地纠纷,或决定一项赋税减免时,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百姓,便是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下官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他们的生计。因此,下官不敢有丝毫懈怠,更不敢有半点马虎。这份‘知稼穑’,便是在时刻提醒下官,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以农为先。”

李明远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一点点浇灭了雍正帝心中的怒火,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撼与敬佩。他看到李明远眼中那份对百姓的真挚情感,那份对职责的深刻理解。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知稼穑”,而是将“知稼穑”融入到了治政理念的骨髓之中。

“还有一点,先生。”李明远抬起头,目光坚定,“府衙的开销,大多来自百姓的赋税。下官在此种菜,除了了解农事,更是为了躬行节俭,将节省下来的公帑用于民生。”

“府衙的餐食,大部分取自这片菜地,一年下来,可节省白银百两有余。这些钱,下官没有放入私囊,而是全部用于修缮水利,资助贫困学子,以及在灾年购买粮食赈济灾民。”李明远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口水井,“这口井,便是用节省下来的公帑修建的,解决了附近几户人家的饮水难题。还有那座被水冲垮的小桥,也已修缮完毕。”

他没有丝毫邀功的意思,只是平静地讲述着这些。然而,雍正帝听在耳中,却如同惊雷般震撼。他一直倡导节俭,鼓励官员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民生。可真正能做到这般彻底,这般亲力亲为的,凤毛麟角。

“下官深知,官俸乃民脂民膏。为官者,当思百姓之苦,惜民之财。若连府衙内部的开销都不能精打细算,又如何能要求百姓节衣缩食?种菜,便是下官以身作则的一种方式。这片菜地,便是下官的清廉自省之地。”李明远总结道。

雍正帝彻底沉默了。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知县,脸上沾着泥土,衣着朴素,却仿佛散发着万丈光芒。他所说的“知稼穑”,早已超越了表面意义,而是涵盖了体察民情、因地制宜、躬行节俭、清廉自省等多重深意。他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将为官之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之中,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践行着一个父母官的职责。

雍正帝回想起自己微服私访以来所见到的种种弊端,那些贪婪的官员、敷衍的政绩、虚假的奏报。再看看眼前的李明远,他感到一股清流涌入心间,洗涤了所有的阴霾。

他上前几步,拿起一块手帕,轻轻地为李明远擦去脸上的泥土。李明远一惊,还未来得及反应,雍正帝已然开口。

“李明远,你可知,你所言这‘知稼穑’三字,已远超朕之所想。”雍正帝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中却充满了欣赏与激动,“你并非不务正业,而是真正做到了体恤民情,躬行节俭,以身作则。你所为,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李明远听到雍正帝直呼其名,心中猛地一凛。他看着雍正帝那双深邃而威严的眼睛,再联想到对方不凡的气度,以及之前李卫的举止,一个大胆的念头浮上心头。他猛地跪倒在地,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草民……草民参见陛下!”

雍正帝扶起李明远,眼中带着慈爱与赞许。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好官,一个能为大清百姓带来福祉的栋梁之才。

07

雍正帝扶起李明远,目光中充满了赞许与欣慰。李明远跪在地上,身体微微颤抖,震惊与惶恐交织,他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看似寻常的“先生”,竟然是当今圣上。他回想起自己刚才的言辞,虽是肺腑之言,却也大胆直白,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李明远,你无需多礼。”雍正帝温和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你方才所言,句句肺腑,字字珠玑。朕微服私访至此,所见所闻,皆是地方官吏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唯独你,让朕看到了大清的希望,看到了为官者的真正担当。”

李明远恭敬地站立一旁,低着头,不敢直视龙颜。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在此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方才所说的‘知稼穑’,实则涵盖了‘体恤民情’、‘因地制宜’、‘躬行节俭’、‘清廉自省’等多重深意。这绝非一般官员所能领悟并付诸实践的。”雍正帝缓步走到菜地中央,感受着泥土的芬芳,“你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却能影响一方百姓,这便是真正的政绩,远胜过那些虚浮的歌功颂德。”

雍正帝的目光落在李明远身上,眼中带着一丝考量:“李明远,你所种之菜,除了自用和接济百姓,可曾想过,还能有其他用途?”

李明远沉吟片刻,恭敬回道:“回陛下,草民也曾想过,通过这片菜地,可以作为实验田,尝试种植一些新品种,或者改进耕作方法。若能成功,便可推广给百姓,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雍正帝闻言,龙颜大悦:“好!好一个‘实验田’!这便是创新,这便是实干!你不仅知稼穑,更能思稼穑,善稼穑!这才是朕所期望的好官!”

他示意李明远与自己并肩而行,漫步在这片菜地中。雍正帝详细询问了李明远在治理地方上的具体做法,包括如何处理水患、如何调解民事纠纷、如何推动教育等等。李明远一一作答,言语中没有丝毫夸大,只是实事求是地陈述着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他讲述了去年水患时,他如何亲自带领百姓筑堤防汛,不顾个人安危,与百姓同吃同住。也讲述了为了修缮被冲毁的农田水利,他如何四处奔走,争取上级支持,甚至自掏腰包,最终才得以解决。

“下官深知,百姓的苦难,并非仅仅是天灾,更多的是人祸。若官吏清廉,治理得当,即便有天灾,百姓也能少受些苦。若官吏贪墨,不作为,再小的灾情,也可能酿成大祸。”李明远语气沉重地说道。

雍正帝听着,不住地点头。他微服私访的目的,正是为了洞悉这些。李明远的话,印证了他心中的忧虑,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你可曾遇到过什么困难?”雍正帝问道。

李明远苦笑一声:“回陛下,困难自然是有的。下官不结交豪绅,不收受贿赂,自然得罪了不少人。有些人甚至暗中散布谣言,说下官不务正业,企图将下官排挤出去。但下官坚信,只要为百姓做好事,百姓心中自有公道,谣言终将不攻自破。”

“你做得很好。”雍正帝拍了拍李明远的肩膀,眼中充满了欣赏,“这便是为官者的骨气!若天下官员皆如你一般,何愁大清不兴,百姓不安?!”

夜幕降临,府衙后院的烛火摇曳,映照着帝王与知县的身影。这一夜,注定不平凡。

08

夜色渐深,秋风微凉。雍正帝与李明远在府衙的书房中彻夜长谈。书房陈设简朴,案上除了堆积如山的公文,便只有一盏油灯,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专注的面容。

李明远在雍正帝的示意下,详细阐述了他对地方治理的诸多见解。他首先提到了民生为重的理念。

“陛下,下官认为,地方治理的核心,在于保障百姓的安居乐业。而百姓安居乐业之本,在于衣食住行。”李明远恭敬地说道,“就拿水患来说,江南水系发达,水患是常年隐患。下官上任以来,便将修筑水利、疏通河道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组织百姓以工代赈,既解决了部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完成了水利工程。”

“此外,下官还注重推行农事改良。通过在后院菜地的实践,下官发现,有些本地的传统农作物,虽然产量不高,但抗病虫害能力强,且适应本地水土。下官便鼓励百姓种植这些作物,同时引进一些经过试验成功的早熟、抗旱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多样性和抗风险能力。”

雍正帝听得频频点头。他深知农业乃立国之本,李明远在农事上的真知灼见,令他印象深刻。

李明远接着谈到了吏治清明的重要性。“陛下,下官认为,地方官吏的清廉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若官吏贪墨,百姓则会对朝廷失去信心。因此,下官在府衙内,严格要求下属,不得收受贿赂,不得欺压百姓。一旦发现,绝不姑息。”

“下官还建立了民意直达机制。在府衙大门旁设置了意见箱,鼓励百姓写信反映问题,下官每日亲自查阅。对于一些紧急情况,下官甚至会亲自下乡,与百姓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困难。这样一来,不仅能及时解决问题,也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雍正帝对此尤为赞赏。他深知民意上达之难,许多地方官员都将百姓的声音堵在门外。李明远这种接地气、亲民的做法,正是他所倡导的。

“除了这些,下官还致力于教育普及。”李明远继续说道,“下官认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为了让更多的贫寒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下官将节省下来的公帑,一部分用于修缮学堂,聘请有学问的先生。同时,减免贫困学子的学费,甚至提供一些生活补贴。下官深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投入,是对地方长远发展的最佳投资。”

雍正帝听着李明远侃侃而谈,心中对这位知县的敬佩之情愈发强烈。他所说的每一项举措,都切中时弊,且都已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绝非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官员所能比拟的。

他想起了自己登基以来的种种改革,废除陋规,整饬吏治,提倡节俭……而李明远,竟然在遥远的地方,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他的治国理念。他不仅仅是一个清廉的官员,更是一个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的实干家。

“李明远,你所言所行,与朕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雍正帝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清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安康。你是个真正的能臣,更是朕的知己!”

李明远闻言,心中激动不已。得到圣上的肯定,是他为官生涯最大的荣耀。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一夜,君臣二人就国家大计、地方治理、民生疾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流。从李明远身上,雍正帝看到了大清吏治改革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整顿乾坤的决心。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雍正帝心中已然有了定夺。他要重用李明远,让这位“知稼穑”的知县,去更大的舞台,施展他的抱负,造福更多的百姓。

09

天色微亮,雍正帝与李卫悄然离开了府衙,踏上了返京之路。一路上,雍正帝的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喜悦。他此行不仅揭露了许多地方弊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块璞玉,一个真正能为国分忧、为民做主的好官。

回到京城后,雍正帝立刻召集内阁大臣议事。他将自己在江南的见闻,尤其是关于李明远知县的所作所为,详细地讲述了一番。

“朕此行微服,本以为地方吏治积弊甚深,心灰意冷。然,在江南某县,朕却遇到了一位奇特的知县。”雍正帝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此人名为李明远,他不像其他官员那般虚与委蛇,而是躬耕于府衙后院,亲自种菜。朕本以为他是不务正业,将其斥责。谁知,他却指着菜地,说了三个字——知稼穑!”

内阁大臣们闻言,面面相觑,皆露出了疑惑之色。一个知县,在后院种菜,还说出这等“文雅”之辞,难道是沽名钓誉之辈?

雍正帝见状,冷笑一声:“你们以为他只是字面上的‘知稼穑’吗?大错特错!他所言之‘知稼穑’,实则涵盖了体恤民情、因地制宜、躬行节俭、清廉自省等多重深意。他通过亲身耕作,了解水土,体察农时,指导百姓农事。他将节省下来的公帑,全部用于修缮水利、资助学子、赈济灾民。他更是以身作则,清廉自守,不惧流言蜚语,只为百姓谋福!”

雍正帝越说越激动,将李明远在水患、农事改良、吏治清明、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一一列举。他甚至将李明远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奉为圭臬。

“这样一位知县,不贪不腐,不惧权贵,只知为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清江山社稷,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安康!”雍正帝的目光扫过在场的大臣们,语气坚决而有力,“朕要重用此人!他不仅是知稼穑,更是知国事,知民心!”

内阁大臣们听着雍正帝的描述,从最初的疑惑,到震惊,再到由衷的敬佩。他们从未想过,一个看似普通的知县,竟能有如此深远的见识和如此务实的作为。

“朕决定,立即下旨,将李明远官升三级,调任为直隶总督!”雍正帝最终宣布了他的决定。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直隶总督,乃是掌管京畿重地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责任重大。一个从七品知县,竟然一步登天,直接跃升为正二品总督,这在大清官场上,是前所未有的。

有大臣忍不住站出来,拱手奏道:“陛下,李明远知县虽有贤能,但其资历尚浅,骤然委以直隶总督重任,恐难以服众,且直隶事务繁杂,恐其难以胜任……”

雍正帝脸色一沉,目光如炬:“资历?若以资历论英雄,那天下庸碌之辈,岂不都能高居庙堂?!朕看中的是他的能力,是他的品格,是他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李明远能将一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又何愁不能治理直隶?!至于服众,若有能力,有政绩,何愁不能服众?!朕就是要用李明远,以示天下,朕用人,不看门第,不看资历,只看实干,只看民心!”

雍正帝的这番话,掷地有声,震慑住了所有反对的声音。他明白,要打破旧有格局,重用实干人才,必然会遭到一些阻力。但他决心已定,不容更改。

很快,一道圣旨便从京城发出,飞速传往江南。圣旨昭告天下,褒扬李明远知县的清廉与智慧,并宣布将其官升三级,调任直隶总督。这道圣旨,如同平地惊雷,震惊了整个大清官场。那些曾经嘲笑李明远“不务正业”的官员,此刻无不瞠目结舌,悔恨不已。而那些清廉正直、默默无闻的官员,则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朝廷整饬吏治、重用贤能的决心。

10

圣旨抵达江南,李明远接到旨意时,先是震惊,随后便是深深的感动与沉重的责任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帝王的恩宠,更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从一个偏远县城的知县,一跃成为掌管京畿重地的直隶总督,这跨度之大,令他深感责任重大。

他没有沉浸在喜悦中,而是立刻着手准备交接事宜。他将县衙的账目、公文整理得清清楚楚,将各项民生工程的进展详细记录,并一一交代给即将接任的知县。他甚至亲自带着新任知县走访乡里,向他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情社情,以及尚未解决的难题。他知道,自己能够被提拔,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因此,他必须确保在他离开后,百姓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离任之日,全县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他们挤满了县城的街道,手中拿着鲜花,眼中含着泪水。他们高呼着“李青天”、“李父母”的名字,表达着对这位清廉爱民的知县的不舍与感激。李明远骑在马上,看着这些淳朴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才是他为官最大的荣耀。

抵达直隶总督府后,李明远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直隶总督府的事务远比知县衙门复杂繁重,涉及漕运、水利、钱粮、兵备等诸多方面。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凭借着在基层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份“知稼穑”的务实精神,迅速熟悉了总督府的各项事务。

他延续了在县衙的亲民作风,深入直隶各县,体察民情,了解疾苦。他发现,直隶地区也存在着许多类似江南水患的问题,只是形式不同。他亲自考察水利工程,与当地百姓、官员交流,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在吏治方面,他更是铁腕整治。他严惩贪官污吏,提拔清廉能干之才。他效仿在县衙的做法,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民意上达机制,让百姓的声音能够直达总督府。他的到来,如同清风一般,吹散了直隶官场上的陈腐之气,使得整个直隶地区的吏治风气焕然一新。

在农业方面,他更是将“知稼穑”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组织官员和农户,深入研究直隶地区的水土特点,推广抗旱耐涝的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他还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在总督府的后院开辟了一小块“实验田”,试种各种作物,为推广新作物提供实践依据。

仅仅数年时间,李明远便以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直隶百姓的广泛赞誉,也得到了雍正帝的进一步信任与器重。直隶地区在他的治理下,民生改善,社会安定,农业丰收,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模范省份。

雍正帝对李明远赞不绝口,常常在朝堂上提及他的名字,称赞他为“大清之栋梁,百姓之福星”。李明远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父母官,如何从细微之处着手,一步步实现为国为民的抱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于大清的官场与民间,激励着无数后来的官员,要“知稼穑”,更要“为稼穑”。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意昂体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