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8年,元朝在大都垮台,朱元璋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让曾经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败退塞外。很多人都以为,明军厉害、朱元璋有手腕,这事儿理所当然。可真相既不简单,也不平常。你想过没有:几个蒙古大军阀,兵多马壮,为何在朱元璋北伐时却像一盘散沙?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场比宫斗还精彩的“北方版权力游戏”,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察罕帖木儿、王保保一伙。到底谁让元朝崩塌得这么快?局中人又是如何一步步把机会拱手“让”给朱元璋的?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段被忽略的风云往事。
有人说,北方元军如此拉胯,是因南方红巾军势大如潮。可事实远比这复杂。当时的北元主力里,察罕帖木儿家族和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李思齐、赛因赤答忽等几大权贵,手握数万军队,地盘横跨鲁豫晋陕,简直是一群小诸侯加地方霸王。朱元璋要北伐,每一步路都是和这帮人“抢肉吃”。他们内部斗得你死我活——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光没联合,还互相拆台。这样明面强大、实则自乱阵脚的敌人,给了朱元璋一个“风口”,可这道理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的猫腻?这里面,到底有哪些明争暗斗,咱们得剥开看看。
说起察罕帖木儿,这人挺复杂。他祖上是蒙古贵族,跟着忽必烈“打天下”,可自己却在河南一带长大,混迹汉地,懂汉话、写汉字,甚至差点考了进士。表面上是蒙古将军,实际跟汉人处得也不赖。在1352年,他一边联手汉人李思齐镇压红巾军,一边给元朝稳住了半边天空,很快做到河南行省平章,一手插东,一手控西,等于搭建了一道将南北割断的“防火墙”。
就在1361年,察罕帖木儿挥兵山东三路围济南,声势浩大,一脚踏入南方红巾军的“后院”——朱元璋那边立马捏把汗。可朱元璋聪明赶紧派人示好,想拉拢这号对手,没想到元顺帝也玩起了拉拢,册封朱元璋当“江西行省平章政事”,这是想来个“招安礼包”。就这样,三方虚虚实实、明争暗斗,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百姓们那时日子也苦,光看大人们打仗,自己只能躲战乱、逃饥荒,心里想的最多:“谁能让我们不挨饿,不打仗就跟谁混”。
“风平浪静”来得突然。1362年,察罕帖木儿被刺杀,掀起的一切波澜仿佛都冷却下来。表面上,王保保名义继位,老将赛因赤答忽还镇守河南。元顺帝一看局势不稳“急中生智”,赶紧扶正王保保,给太尉、中书平章政事一堆头衔,想靠“爷俩”配合,把北方稳住。各路大军严阵以待,看起来一片铁桶江山。
可真相是,“后爹接班”的王保保和亲爹赛因赤答忽,一个抓名分,一个管兵权,互不买账。而其他“亲戚们”——李思齐等潜在对手,表面听话实际早有各自算盘。百姓只觉得乱上加乱,今天喊大明,明天又改大元,家家户户都在“观望”,没有哪个权力能真让人服气。甚至有人怀疑,这“看似铁板一块”的“大元团结”,不过是各唱各的戏罢了。
正当大家以为北方元军要团结一致时,局势突然大逆转。1364年,元朝皇太子和王保保曾一度联手,试图扳倒京城势力孛罗帖木儿集团,王保保带兵和孛罗在大同、太原你来我往,好几场恶战。一开始皇太子被孛罗打得只剩离京落荒而逃,眼看王保保要丢了“主心骨”。可谁曾想,王保保很快调整策略,收拾残部,强势反扑,一举夺回大同,逼孛罗出走,皇太子“王者归来”。王保保自当太傅、左丞相,风头无二。但关键时刻,他既没趁机拥立太子另起炉灶,也没狠心逼宫“另立中央”,而是畏首畏尾,想“皆大欢喜”求稳,留下满地鸡毛。
原来看似最有变天机会的人,最后却选择了最保守的路。前边营造的“权力顶峰”,在一瞬间烟消云散。百姓、士兵、官员都迷糊了:宫里斗得飞起,我们跟哪头算“靠谱”?
表层的平静下暗潮汹涌。局势缓一缓,却并不是翻篇。1365年,王保保的老爹赛因赤答忽突然病亡,王保保不得不抽身回河南“看家”,这就等于把自己最硬的后方暴露出来。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将领趁机分地盘、抢军粮,比谁手快;王保保不甘心,派兵进攻山东、陕西,弄得黄河沿岸鸡飞狗跳,流寇成灾,元朝一个北方政权,最后被自己人掀了底锅。
最大的障碍出现了——元朝失去了横跨几省的军事联动,变成站在不同山头的流寇和割据小军阀。大家都在忙捞自己的一口锅,谁还顾得了什么“国运”?朱元璋南边老百姓看热闹不嫌事大,有的甚至觉得“天变了,是不是新王要来啦?”将士苦战,农人逃难,整个中原一片乱象,哪还谈得上“同仇敌忾”?
有人说元朝灭亡是朱元璋太能打,明朝兵强马壮,抓住了天赐良机。这话表面上没错,可真要信了就是“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元朝不是没人才、没士气,而是这些“人才”都学会了投机钻营——今天想两头下注,明天怕担风险,结果每到关键一刻就软下来。王保保也好,察罕帖木儿也罢,你说他们忠心?更像精明过头的“处世高手”。朱元璋最懂得利用这点,哪有缝隙就加把柴,等别人家里起火,再出兵北上,一路顺风顺水。
元朝那些“集体表演”,看似各自精彩,实际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朱元璋反倒不怕,就像打地鼠,打一个爬出仨,最后一锅端。要说明军真是无敌?还是对面“自家人”先给自己埋了坑。别的朝代更替,哪一个不是因为有人先松了“自家栓子”?这事儿,咱们得留心。谁能真团结一心,谁就能笑到最后。
别看我这么讲,得夸一夸元朝这些将相:太有自知之明,不给自己找麻烦,见风使舵能手;只这种“能耐”,最后只帮了外人,把自己家业拱手送人罢了。
有关元末北方这些军阀的拉锯战,你更相信历史是被个人英雄改变,还是权力斗争和内部撕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的人死活只盯着朱元璋一个人夸,说他天纵英明无敌手,这算不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有人说,只要对手自己窝里斗,谁上台都能当天下“英雄”。你怎么看:历史重大转折,到底靠的是主角的本事,还是配角的“神助攻”?留言告诉我们,你愿意押票给哪个版本——是靠“英明领袖”还是靠“对手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