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带路党:俄军逆转战场规则的致命跟踪术
2025年6月,乌克兰发动“蛛网”行动,117架无人机穿越数千公里,对俄罗斯腹地空军基地发动突袭,据称摧毁了俄方41架战略轰炸机。这场行动不仅造成物理破坏,更揭示了无人机已从战术工具跃升为战略杠杆。 但战场规则正在逆转:当乌克兰还在庆祝远程打击的成功时,俄罗斯已经学会让敌人的无人机成为自己的“带路党”。
最可怕的不是你派出去的无人机没回来。 最可怕的是,它回来了,还带了“客人”回来。 俄军现在不再单纯击落无人机,而是悄悄放一架侦察机尾随,实时定位乌军的降落点,随后用“伊斯坎德尔”导弹将整个无人机小队一锅端。 这种战术让乌军飞手们陷入心理恐惧,每次放飞无人机都可能变成给自己发送的“死亡请柬”。
俄军这种“跟踪反杀”战术,标志其无人机作战思想已完成从硬拦截到软利用的转变。早期俄军面对无人机威胁时,主要依赖电子干扰和防空炮火,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昂。 而现在,俄军将乌军无人机变为自己的侦察工具,实现了从“打苍蝇”到“放长线”的战略转变。
这种战术革新建立在俄军无人机技术快速迭代的基础上。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近几个月俄罗斯无人机命中率已达到冲突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从之前5%的突破率提升到15%。 俄军使用的“天竺葵”-3自杀式无人机可在数千米高空飞行,俯冲时速可达800公里,大幅增加了拦截难度。
无人机“狼群”战术成为俄军的新杀手锏。 俄罗斯工程院通讯院士马克西姆·孔德拉季耶夫介绍,这种战术可同时出动多达200架无人机,从各个方向和高度围攻目标,使敌方防御系统被撕碎并瘫痪。 统计显示,约25%的无人机会被击落,而其余75%能成功击中目标。
俄军的战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攻击方式上,还表现在电子对抗领域。 当乌军飞手察觉异常试图启动自毁程序时,俄军的电子干扰系统会覆盖信号,使无人机无法自毁,只能继续带领攻击者返回基地。 这种技术控制与心理威慑的结合,放大了战术效果。
战场透明度的增加让这种“跟踪反杀”成为可能。 无人机长时间的监视和侦察,使得战场几乎无死角可言。 但俄军将这一挑战转化为机遇,利用敌方无人机提供的实时信息,实现对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打击。
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州的突袭行动表明,即使在透明战场上,快速机动仍可实现。 但俄军的反制战术提醒我们,无人机的优势也是其弱点:每一架放飞出去的无人机,都可能成为敌人的情报来源和攻击引导。
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攻防已演变为一场每14天就发生一次阶梯式变化的创新竞赛。 英国赛伯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皇家空军前中将安德鲁·特纳指出,这是攻防、反制措施与反反制措施之间的持续对决和演变。
对于前线的乌军飞手而言,这种心理压力远超物理威胁。 每次操作都变成一场生死赌局,担心自己的“小宝贝”会成为叛徒,引导导弹精确命中自己的位置。 这种心理威慑效果,甚至超过直接击落无人机带来的战果。
俄军这一战术创新,体现了现代战争中“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智慧。 它不再依赖单纯的技术优势,而是通过战术创新将敌方的优势转化为其致命弱点。 正如战场上的老兵所言,最可怕的敌人不是火力最猛的,而是最善于利用规则的人。
无人机时代的战争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 从单纯的硬件对抗到心理与技术的双重博弈,从线性攻防到非线性互动,俄乌战场上的这一创新战术,只是未来战争形态的一个开端。 当技术普及让各方都能获得相似装备时,制胜关键将取决于谁能更创新地运用这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