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架从首尔飞往青岛的航班上,坐满了戴着黑色口罩的年轻人,他们沉默地盯着窗外逐渐变大的海岸线,手中紧握早已翻译好的简历,眼神里混合着焦虑与期待。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人数已达1916万人次,这一数字接近传统旅游大国日本同期的2151万人次,远超泰国、韩国等周边国家。
然而与这庞大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国人对此毫无察觉。这些外国人悄然融入我们的城市,他们不像过去那样聚集在景点拍照,而是散落在写字楼、咖啡馆和共享办公空间里。
他们说着流利的中文,用支付宝点奶茶,在抖音上分享在中国的生活体验——这是一场silent migration,一场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却几乎被忽视的庞大人口流动。
隐形大军,亚洲面孔的中国淘金热
走在上海街头,你很难注意到那些来自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的亚洲面孔外国人。他们穿着与我们无异的衣服,刷着同样的手机应用,甚至同样抱怨着房价和加班文化。
亚洲客源占入境总数的绝大部分,这与十年前以欧美游客为主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上半年免签入境的外国人高达1364万人次,占所有入境外国人的71.2%。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并非来观光旅游,而是冲着商务、探亲、学术交流甚至工作机会而来。
一位在深圳科技园工作的韩国工程师金先生告诉我:“在首尔,年轻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要去就去中国,那里有机会无限。”他每周都要参加中文课程,甚至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金未来”,以示对中国之行的期待。
政策红利,打开国门的智慧与代价
2018年11月,中国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19年7月,科创板开市;2020年3月,新《证券法》正式实施。这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
随后而来的是一波签证政策松绑。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至27个城市,海南免签入境政策进一步放宽。这些政策看似简单,实则背后有着深层的经济考量。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庞大市场,这是任何国际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巨大蛋糕。当全球经济在疫情后陷入低迷之际,中国市场成为跨国企业的“救命稻草”,而派遣总部员工赴华开拓业务成为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国际资本与人才的双重需求,造就了这场silent invasion。
八大城市,外国人的中国梦与我们的现实
超过80%的入境外国游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和西安这八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国际化社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
成都高新区的一家咖啡店老板告诉我:“现在每天下午都有大批外国人来这里开会谈生意,他们不再只是游客,而是带着项目来的。有时候我感觉这里像是硅谷的复制品。”
然而这种集中现象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这些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被进一步推高。本地年轻人开始抱怨:“这些外国工作者拿着高额补贴,推高了我们周围的房租和物价。”
但经济学家们则有不同看法。一位知名经济分析师指出:“过去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支撑了房地产、重化工业、基建为主导的经济高增长,未来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不仅是竞争,还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资源。
特色旅游,从大熊猫到银发经济的多元吸引
在四川雅安,因为从东京上野动物园归国的熊猫“香香”,吸引了大量日本游客。一位日本老太太甚至组团每周来看望“香香”,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就像来看望远嫁国外的女儿一样。”
吉林珲春则成为俄罗斯游客的重要枢纽城市。那里的招牌现在都标注了俄文,俄罗斯游客可以在那里找到家乡的味道和中国的机会。
更令人惊讶的是银发经济的崛起。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越来越多的外国老年人选择来华养老——这里的医疗成本低廉,服务质量高,且生活便利程度远超他们的家乡。
未来医药、养老、医疗、人工智能等需求上升,都是大赛道。中国不仅吸引着年轻人才,还成为全球养老的目的地,这种多元吸引力是前所未有的。
支付革命,从“即买即退”到外卡便利化
一位刚从上海回国的日本游客在推特上分享了他的经历:“在中国,我只需要带着手机,甚至不需要现金,就可以完成所有支付。这种便利性甚至超过了日本。”
中国为提升外国游客的体验,推出了如“即买即退”等便利政策,并持续改善外卡支付等服务。这些措施看似微小,却极大地改善了外国人在华的体验。
背后的数字更加惊人:2021年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4%,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
科技改变世界,中国正加大研发支出。这种投入不仅带来了技术革新,还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成为吸引外国人的隐形优势。
航空新局,国际航线的不对称利润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这些入境的外国旅客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从海外始发飞往中国的航班机票价格,往往比从中国本土始发飞往海外的要高出不少。
这种价格不对称现象使得吸引更多外国人乘坐中国航线,能显著提升航空公司的利润,甚至成为一些国际航线得以维持的关键。
一位航空业内部人士透露:“中欧航线上,从欧洲来中国的航班上座率远高于反向航线。这种不平衡曾经是我们的噩梦,现在我们学会了利用它赚钱。”
全球化的悖论在此显露无遗:当西方世界在讨论与中国脱钩时,实际发生的却是更深层次的经济与人员交融。资本有自己的逻辑,而人才有自己的选择,这两者都不以政治家的意志为转移。
AI赋能,智能旅行与人性化服务
中国的在线旅游平台都在积极开发和应用AI技术(例如AI旅行助手、智能线路规划、多语言服务等)来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入境游客。
一位来自德国的游客分享了他的经历:“我刚到北京机场,就通过手机应用获得了一个AI导游。它不仅为我规划了行程,还实时提供翻译服务,甚至还能帮我与当地人进行深度交流。”
这种技术赋能的背后,是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厚积累。平台通过AI学习外国游客的偏好和行为模式,不断优化服务体验,形成正向循环。
技术分析师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在AI应用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从短视频推荐算法到智能旅游助手,这种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服务优势,进而成为国际竞争力。”
经济预言,第二增长曲线与财富机会
“中国经济正在启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将创造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财富机会,”一位知名经济学家预测道,“拥抱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消费、新青年。面向未来、重仓未来将获得丰厚回报。”
这种转变已经从数据中得到印证。2022年上半年,以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板块增长率高达15.7%,远超传统行业。
投资就是投未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机会。这些silent涌入中国的外国人,很大程度上是在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
一位在深圳创业的美国硅谷老兵坦言:“这里的机会密度和迭代速度已经超过了硅谷。虽然生活成本在提高,但机会成本却低得多——你可以用更少的资源测试更多的商业模式。”
理性乐观,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
在世界面临贫富分化,社会撕裂和民粹主义盛行的今天,中国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某知名经济学家在其中国经济十大预言中写道,“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悲观者纠结,乐观者前行。”
这种理性乐观主义正在吸引全球人才前来寻找机会。他们或许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都被中国的发展机遇所吸引。
一位印度裔企业家在上海告诉我:“在印度,我们总是在讨论如何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而现在,我直接来这里学习最前沿的经验,这将为我节省数年时间。”
夜幕降临在上海浦东新区,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正坐在一家咖啡馆里热烈讨论着新的商业计划。他们中有的来自首尔,有的来自东京,有的来自新加坡,但现在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着自己的梦想。
窗外,东方明珠塔静静矗立,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这些外国人的面孔逐渐融入城市的夜色中,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不是来占领我们的市场,而是参与我们的发展;不是来取走我们的财富,而是共同创造新的价值。这就是真相,一个让西方精英们难以理解却又感到恐惧的真相——中国的吸引力已经超越了政治体制和文化差异,成为全球人才与资本的必然选择。
你怎么看这2000万“silent入侵”的老外?是你身边的外国同事、邻居,还是你从未注意到的隐形大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