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是没有李承铉和陈小春的“自取其辱”,王铮亮和胡夏必将被骂惨
家人们,谁懂啊?一档做到第五季的综艺还能让我熬夜追更,不是情怀滤镜厚,就是节目组真的有点东西。《披哥5》最近这期,我笑到邻居敲墙警告——李承铉和陈小春这对“懵神组合”一出手,全场直接笑不活了。你以为他们在破坏规则?错!他们才是这季最隐形的“救场王”。要不是他俩自取其辱地冲进后台“讨说法”,王铮亮和胡夏这会儿早就被网友骂成筛子了。不信?咱来掰扯掰扯。
一、“回锅肉”不是贬义词,而是节目的“定海神针”
说实话,《披哥5》刚官宣阵容时,不少网友直呼“没新意”“全是熟脸”。确实,这一季大半哥哥都参加过前几季,被戏称为“回锅肉”大军。但咱得理性点:哪有那么多青春记忆可以反复消费?70、80、90后的“白月光”就那么些人,请不来周杰伦,请不动刘德华,节目组能做的,就是把那些还能打、还想打的哥哥们重新聚在一起。
像大湾仔和X-Brothers,八个人全是“老披哥”;0713团里三个也是回锅的,只有苏醒是初来乍到。你说这是资源枯竭?没错。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回锅肉”恰恰是节目的稳定器。他们熟悉流程、懂得配合、舞台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怎么让节目“有戏”。
网友总吐槽“怎么又是他们”,可你细品:要是没有这些老面孔撑着,新来的哥哥们能这么快进入状态吗? 节目节奏、团队协作、情绪调动,全靠这些“老油条”带节奏。说白了,他们不是来划水的,是来“传帮带”的。这届观众嘴上说着“审美疲劳”,身体却很诚实——收视率和话题度可没掉。
二、李承铉&;陈小春:不是不懂规则,是“懵”出了喜剧天花板
说到“喜剧担当”,这季非李承铉和陈小春莫属。一个普通话带点“韩式口音”,一个规则理解永远慢半拍,俩人往那儿一站,笑点自动加载。
这期小考规则一改再改,说白了就是“打分+反选”机制:你给别人的分数,别人可以根据点评决定是否舍弃。高分队想被选中,低分队想躲清静,全靠“暗示文学”撑场。比如你给80分,嘴上说“你们太棒了”,眼神却疯狂暗示“别选我”,懂的都懂。
可李承铉和陈小春呢?人家直接给王铮亮组打了100分,结果人家没选自己,立马炸了:“我们给了最高分,你们为什么不选我们?”说完直接起身“上门问责”,场面一度尴尬到能抠出三室一厅。
但你细想,这哪是“不懂规则”?这是“天真派”对“规则派”的降维打击!他们用最直球的方式,戳破了所有人默契维持的“潜规则”。你说他们傻?可正是这份“傻”,让节目多了一份真实和烟火气。在人人都精于算计的综艺里,反而最笨的人成了最可爱的那一个。
网友调侃:“李承铉的中文水平,听懂70%规则,执行100%情绪。”陈小春则是“永远在懵,但从不失礼”。他俩的互动,简直就是《披哥》版的“憨豆先生+金凯瑞”,不是演出来的笑点,是天然生成的综艺之光。
三、“自取其辱”其实是“救场神操作”:他俩背了锅,别人免了骂
重点来了——要是没有李承铉和陈小春这一出“上门讨说法”的闹剧,王铮亮和胡夏这会儿已经被骂惨了。
你想啊,王铮亮组表演完,其他队打分。李承铉组明明给了100分,结果被舍弃了。按常理,给高分的队伍心里肯定不爽:“我们这么捧你,你却不选我,是不是不给面子?”
这种情绪一旦发酵,就是一场“人情事故”。网友会说:“王铮亮太功利了,只选给低分的队伍,太现实。”“胡夏平时挺谦和,怎么关键时刻这么算计?”——舆论压力立马就来了。
可李承铉和陈小春一闹,画风全变了。他们不是生气,是“委屈”;不是指责,是“求解释”。王铮亮一解释“这是规则,我们得选可能打低分的队”,两人瞬间秒懂,尴尬到脚趾抠地,全场爆笑。
一场可能的“人设崩塌危机”,瞬间变成了“沙雕名场面”。李承铉和陈小春用自嘲和憨态,把原本可能指向王铮亮和胡夏的负面情绪,全揽到了自己身上。他们不是“出丑”,是“替罪羊式”的救场。
这哪是“自取其辱”?这是用幽默化解矛盾的高级情商。你看完只会笑他们“太可爱”,而不会怪王铮亮“太精明”。这波操作,堪称综艺危机公关的教科书级别。
四、综艺需要“真实感”,而“懵”也是一种专业
有人说,《披哥》越办越像职场剧,规则复杂、人心难测。可我觉得,正是李承铉和陈小春这样的“非典型选手”,让节目没彻底沦为“宫斗现场”。
在这个人人都想“赢麻了”的舞台上,他们不在乎输赢,只在乎“有没有好好唱歌”“有没有和兄弟们玩开心”。他们的“懵”,是对过度竞技化的一种温柔反抗。
而且你发现没?越是“回锅”的哥哥,越懂得节目的本质不是比赛,而是“重聚”和“共鸣”。他们来不是为了争C位,而是为了再唱一次青春,再和老友喝一次酒。这种情感,比任何舞台都珍贵。
所以啊,别总嫌弃“回锅肉”。当情怀不再只是噱头,而成了节目的精神内核,那些看似重复的身影,反而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最后问一句:一档综艺,到底该追求“新鲜感”还是“真实感”? 当我们一边吐槽“全是老面孔”,一边为李承铉和陈小春的“懵”笑出眼泪时,或许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