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个怪现象,特朗普政府举着关税大棒喊“制造业必须回美国”,结果7月9日豁免期限快到了,真正签协议的只有英国、越南、柬埔寨这几个“小角色”,德国、日本、印度这些大国集体装聋作哑。更扎心的是,签了协议的国家也没占到便宜,反倒是中国的工厂订单越来越多,这是咋回事?
先看那些签协议的国家。越南最近挺得意,说和美国的关税协定能带来大量投资,可走进胡志明市的电子厂才发现,流水线上的手机零件80%都印着“Made in China”。从芯片到屏幕,从螺丝到电池,越南工厂就像个“组装车间”,核心材料全靠中国供应链。柬埔寨更惨,服装厂用的布料90%是从中国进口的,关税降了,成本还是降不下来,因为原材料大头在美国加税清单里。
美国企业更头疼。苹果把部分iPhone生产线搬到越南,本以为能省关税,结果发现电池得从中国宁德时代买,屏幕得从中国京东方进,运输成本涨了30%,交货时间还延长了两周。特斯拉更精明,上海超级工厂一年生产100万辆车,占全球产能1/4,要是搬回美国,光是本地建厂和人工成本就得多花50亿,马斯克直接说“中国供应链效率高到离谱”。
中国的供应链到底有多强?在深圳华强北,一个电子产品需要的1000个零件,半小时车程内能找到99%的供应商;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光伏企业的原材料从硅料到玻璃,方圆50公里内全齐活。这种“1小时供应链圈”东南亚国家想都不敢想,越南的工厂分散在几个省,找个螺丝供应商可能得跨省跑,效率低一半不说,质量还没保证。
美国打关税战的算盘是“逼企业回流”,结果适得其反。2025年上半年,美国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上涨8%,普通家庭买件T恤要多花15美元,买台电视要多掏200美元,老百姓怨声载道。企业更惨,耐克在东南亚的工厂因为原材料涨价,利润率从18%降到12%,反观在中国的代工厂,虽然关税涨了,但靠着稳定的供应链,还能维持15%的利润。
跨国公司现在都学聪明了,搞起“中国+1”模式。三星在越南建了最大的手机厂,但90%的芯片还是从中国台湾进口;德国大众在华建了电池工厂,核心技术研发中心还在上海;就连日本丰田都和比亚迪合作,在深圳搞新能源汽车研发。说白了,他们就是想在东南亚设组装线避开高关税,可核心技术和材料还得依赖中国,毕竟中国有最全的工业门类,从稀土到高端机床,啥都能造。
最讽刺的是,特朗普越打关税战,中国制造业的地位越稳。以前企业担心“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现在发现“放中国这个篮子最保险”。202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升到32%,比2018年贸易战刚开始时还高5个百分点。那些原本想“去中国化”的企业,最后都成了“离不开中国”的典型。
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差距在哪: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0%,光伏组件占全球80%,电动汽车电池占全球50%。越南、柬埔寨这些国家,连个像样的钢铁厂都没有,造个手机外壳都得从中国进口钢材。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严重,工厂设备老化,工人平均年龄45岁,而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年龄32岁,技术学校每年培养200万技术工人,这差距不是加几轮关税能追上的。
现在回头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与其说是“打击中国”,不如说是“帮中国筛选客户”。那些扛不住关税的企业要么关门,要么搬到中国;扛得住的企业本来就和中国供应链绑得死死的,根本搬不走。结果就是,全球制造业越来越向中国集中,东南亚成了“加工车间”,美国倒成了“消费市场”,这剧情和特朗普想的完全相反。
最后说个小细节:2025年广交会上,来自美国的采购商比去年多了15%,他们带着清单来找中国供应商,说要“分散风险”,其实就是怕东南亚供应链不稳定。一位美国商人直白地说:“在中国下单,今天谈好明天就能发货,去东南亚得等一个月,我们等不起。”这就是中国供应链的底气,稳定、高效、啥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