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太宗贞观四年(630 年)【原文】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徵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征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译文】略【解读】贞观元年,关中闹饥荒。贞观二年,全国出现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百姓东乞西讨。贞观四年,局面彻底转变,全国大丰收,一整年犯死罪的只有29人,东到大海,南至五岭,夜不闭户,旅行不带粮。加之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各部落臣服,大唐四海安定,已有盛世之像。看到眼前景象,念及以往,唐太宗感慨万千,特别表扬了一个人:魏征。太宗列举了魏征的一些谏言,强调眼前成就的取得,都是魏征的功劳。唐太宗的表扬可能发自内心,但对魏征而言,却是颗炸弹,藏着重大隐患。隐患一:这顶帽子太高,应对不当,招人妒忌。隐患二:这个功劳太大,如果独享,其他人呢?都是吃闲饭的。处理不好,会将自己推到他人对立面。隐患三:这只是口头表扬,如果接下,享虚名受实祸,智者不为。隐患四:唐太宗是领导,魏征是打工的。功劳下属独占,领导呢?不明白这点,打工人走不远。魏征没有接下高帽子,而是把帽子还了回去。他说:突厥灭亡,海内承平,都是陛下的威德,我有何功劳呢?群臣听了,心理平衡。领导听了,大为受用。魏征的话虽短,既消除了隐患,还落一个不居功自傲、懂谦让的好名声。看来身居高位者,哪个不是千年的狐狸,哪个没有万年的道行。太宗听后,龙颜大悦,说:朕能重用你,你表现得很称职,功劳怎么是我一个人的呢?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朕居首功不假,但魏征你还是有功的,因为我重用你,你也尽心做事。看到没,谁的功劳最大,领导比谁都清楚。领导让功,属下如果不谦让,怎么能让领导展示自己的功绩,怎么展示知人善任,领导有方的英明形象。职场之上,领导最大,这虽是千年的糟粕,也是万年的经验。朝堂之上,言语之间,都是人情世故,这是糟粕,也是智慧。魏征能得到唐太宗认可,深受信任,看来并不是犯颜直谏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