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咱们能不能不抢救了?”、“医生,这种情况还要治吗?”医院走廊里常常传来这样的对话。2024年6月,在山东一家安宁疗护病房外,一家人争论不休。有人红着眼圈,有人攥紧钱包,还有人低声自责:“是不是我太自私了?”生命的尽头,到底该怎么走?这道题,不仅难倒了一家人,也让整个社会陷入沉思。
体面离去,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老龄化已不是新闻,但《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中度老龄化阶段悄然到来。但你发现没?现在的大爷大妈普遍身体硬朗,“银发族”活力满满,养老院里跳广场舞的比打吊瓶的多。不过,再健康的人也躲不过生老病死——如何让人生谢幕时少点痛苦、多些尊严,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有意思的是,安宁疗护这个词最近火了起来。它不是为了治好病,而是帮患者缓解疼痛、抚慰情绪,让人在最后时光过得有滋有味。这几年,全国各地试点安宁疗护服务成效显著。据民政部白皮书数据,截至2024年底,仅广东省就有574家医疗机构能提供相关服务;山东更是要求全省一半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这项能力。
护士长王海燕说得直白:“很多重症老人觉得自己成了负担,我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他们聊聊天、组织活动,让他们知道自己依然被需要。”淄博石桥中心卫生院主任平冬则幽默地总结:“我们科室可能是唯一一个‘送走’患者后还能收到锦旗和糖果的地方。”
床位紧张、医护短缺,“想做却做不了”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一边是一床难求,另一边却又出现“床位空着也不敢开”的怪现象。原因很简单:钱不到位、人手跟不上、政策还卡着脖子。
比如三级公立医院,每年都有严格绩效考核(俗称“国考”),住院天数越短越加分,可临终关怀偏偏讲究慢工细活——平均住院日根本压缩不了。有医生吐槽:“我们明明是在用心陪伴,却总被当作‘拖延’。”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调研指出,目前全国安宁疗护专科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是从其他科室转岗,对专业理念和技术掌握有限。这直接导致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行业吸引力。
劳动价值体现也是个大问题。一名广州社工无奈表示,他们花在老人身上的时间远超普通住院患者,各种心理疏导、家庭会议几乎全靠义务奉献。“同样上班12小时,我们收入却排倒数。”数据显示,全国三甲医院普通病房平均护患比0.4:1,而不少安宁疗护科连0.3:1都达不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核准)
医保探索起步 慈善捐助亟需跟进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6月山东省医保局率先出台260元/日打包收费标准,为全国探路。不仅如此,《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也把13项安宁疗护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意味着未来更多家庭不用再为费用发愁,可以安心选择更温暖、更体面的告别方式。当然,仅靠医保远远不够,还需要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相关课题组建议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等形式支持临终关怀发展,共同守望生命最后一程。(权威背书)
抓住十年窗口期,把握主动权
其实,现在正值我国人口结构相对年轻、“银发浪潮”尚未全面爆发的重要窗口期。如果此刻能把基础设施建起来,把专业队伍培养出来,将来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不少专家呼吁,高校应设立专门学科,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同时调整职称评定机制,对长期坚守在这一领域的一线医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否则没人愿意干吃力又费心的钱少活儿。此外,加强社区医生疼痛管理培训,也是减轻上级医院压力的重要举措。《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动社区层级主动承担部分缓和医疗责任,实现“小病不出村、大事早介入”。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争执不断的小家庭,其实折射出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困惑与无奈。当下,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再灵活一点,经费保障再扎实一点,人文关怀再浓厚一点,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次真正温柔而庄重的谢幕?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的亲人在生命尽头,你会选择拼命抢救还是静静陪伴?对于临终关怀的发展,你希望社会怎样给出答案?#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