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火市场可不跟逛商场买包似的,不是钱多就能得到尊重,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不仅容易被当冤大头坑,反而成笑话。说起这点,印度可能最有发言权。不过今天咱们说的可不是印度,而是一个经济发展得不错的国家,那就是澳大利亚,还是海军那一块的。
提到澳大利亚的海军啊,不得不聊聊几年前那次震惊全球的大事儿,那就是跟英美联手,成功挤到了法国的阵地去。之前,澳大利亚已经跟法国谈好了12艘常规潜艇的买卖,合同都签了,不过在美国的牵头安排下,澳大利亚突然又转向,与美英签了核潜艇的进口协议。这样一来,法国那边的合同算是作废了,澳大利亚还得付不少赔偿金,但这些都算不了啥事儿。
得说啊,美国这回也是玩得挺绝的,不光把澳大利亚当成了抢订单的工具,连落实都没打算真给人家搞定。美国嘴上说要先送几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算是表达一下诚意,可啥时候交货,完全没个明确时间表,因为美国自己那边还有17艘“弗吉尼亚”还在生产线呢,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呢。
按照美国目前的造船速度,要是得把那17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都造完,再交给澳大利亚,起码得等个50年以后吧。那时候,核潜艇都可能都已经更新换代两轮了,即使“弗吉尼亚”到了澳大利亚手里,也不算啥新鲜玩意了。可这美国也扛不住压力,澳大利亚只好在近期宣布,花65亿美元从日本引进11艘“最上”级护卫舰,算是用这种办法,先把潜艇空缺补上,算是个另类的抗议姿势。
作为日本最新款的护卫舰,“最上”级在设计过程中可是借鉴了美国濒海战斗舰的理念呐,看到这点,真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太踏实。“最上”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日本工程师们的厉害之处,本打算是侧重辅助作战和反潜任务的护卫舰,但他们竟然跨界搞起了护卫舰和扫雷艇的结合;模块化的设计让“最上”可以说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而且,它的高速航行能力不仅提高了作战效率,也大大减少了所需的数量,真是“吃得开”。
不过呢,就像美国的濒海战斗舰很快变得没啥用处似的,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最上”级也变成了刚建好就像个摆设,不怎么用得上,真是令人唏嘘。
一是,40节的高速设计被认为是个浪费,结果“最上”又回归到柴燃混合动力的老路上,为追求高速牺牲了不少空间,最后不就变成了白白牺牲掉的嘛。二是,模块化设计让“最上”的空间变得特别紧凑,设备室和绞盘被迫挪到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可工程师们也没法想出个好办法,导致本来还能优化的“最上”就这样仓促开工了。最后,最难接受的事儿就是护卫舰跟扫雷艇这两身身份耍的不搭调,护卫舰的武器少得可怜还落后,扫雷设备倒还是有点,但不够专业够先进,这一组合,真是让人觉得挺尴尬的。
很明显,不同类型的军舰就得担负相应的职责,不能凑合着用,所谓“精打细算”这套玩意儿也不靠谱。美国那款濒海战斗舰已经搞出了个明白:这条路现在走不通。至于日本,反面教材也算是给大家提了个醒。
澳大利亚继续从日本引进那款已经不再有前途的护卫舰,估摸着更多也是因为政治上的考虑。你看得出吧,购买英美的核潜艇整费用相当于澳大利亚两年所有社会福利的支出,结果引得民众抱怨声一片。这个11艘护卫舰的合同里,后面那八艘会通过技术转让的办法,在澳洲自己建造,这一来,澳大利亚至少可以多创造上万的就业岗位。对于这么个人口规模的国家来说,这确实算是个不错的福利了。
国际上嘛,想要进一步巩固美日澳之间的联盟关系,好像政治正确在这些西方国家眼里,比实际利益还更重要一些。
得了,大家别忘了,“最上”这个词还曾经用过,是二战时候日本海军的一艘巡洋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