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隆·马斯克最近公开说了,他只有特斯拉13%的股份,这让他很不踏实。他担心那些只盯着短期利益的激进股东会搞事情,甚至威胁到他对公司未来方向的掌控,比如AI和机器人这些核心业务。
这话说出来,外面可就炸锅了。马斯克那边急着要提高持股比例到25%,说是为了保住对公司未来战略的决定权。结果这边,超过二十家大投资机构已经坐不住了。
他们联名给董事会发了信,直接要求赶紧开股东大会。为啥?因为特斯拉的销量往下掉,马斯克自己又搞出不少政治活动,让大家觉得公司有点跑偏了。
周四特斯拉算是回应了,把年度股东大会定在了11月6日,股东提案的截止日期是7月31日。这下好了,一场关于特斯拉到底谁说了算的“双向焦虑”大戏,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
钱袋子不妙,股民心慌
马斯克嘴里的“未来图景”,和特斯拉眼前的“现实业绩”,简直是两回事。最新的第二季度财报,数据简直是十年来最糟糕的。
营收只有225亿美元,同比直接缩水了12%。再看营业利润,连10亿美元都没到,同比暴跌了42%。
自由现金流更是一言难尽,1.46亿美元,同比直接少了89%。就连引以为傲的交付量,也跟着掉了13%,才384122辆。
按理说,业绩这么惨,领导者更该专注业务。可马斯克呢,反而在这时候提出要更多控制权,理由还是为了那些听起来很遥远的AI和机器人项目。
这操作,自然让不少投资者心里打鼓。利哈伊县养老金委员会的马克·平斯利就直接点名了,说特斯拉的股价现在根本不是靠创新或者基本面撑着。
他认为,这完全是靠着在标普500指数里的“惯性”在硬挺着。这话很直接,也揭示了当下特斯拉估值虚高,与实际表现脱节的残酷现实。
规矩不守,大佬不慌?
除了业绩,特斯拉在公司治理上的表现也让人大跌眼镜。哈佛大学的法律和经济学教授约翰·科茨说了,按照德克萨斯州法律,公司必须在13个月内开年会。
特斯拉这次拖延会议,虽然没直接“违法”,但科茨教授强调,这种做法“不正常”。在他看来,一般只有那些小公司,或者已经陷入困境的企业,才会搞不定按时开年会这种基本操作。
纽约市主计长布拉德·兰德代表投资者发出了强烈抗议。他公开表示,公司治理的基本规矩,那是必须遵守的,这关乎所有股东和市场的基本信心。
兰德直言,“法律适用于所有人,包括世界首富。”这话说得非常重,直指特斯拉在公司治理上的傲慢态度。
再想想马斯克那笔560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已经被法官撤销了两次,董事会至今还在商量后续怎么弄。代理报告里也没见啥实质进展。
这些事儿串起来看,特斯拉的董事会究竟有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实在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业绩拉胯,治理又失范,马斯克还要更多权力,这风险谁来担?
嘴上没把门,品牌跟着凉?
马斯克个人那些越来越活跃的政治活动,如今也成了特斯拉品牌的一大负担。有散户股东在财报会上直接问管理层:“董事会到底有没有措施,让特斯拉和首席执行官的私人行为保持距离?”
这个问题简直问到了点子上,也体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对马斯克个人言行与公司品牌绑定过深的担忧。马克·平斯利对此更是毫不客气。
他认为,马斯克的政治野心,已经把特斯拉从一个纯粹的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文化断层线”,一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代表”。他甚至觉得,马斯克现在就该“靠边站”,让特斯拉回归到它本该专注的业务上。
更有意思的是,在财报会议上,那些高管们对关于马斯克政治活动是否影响特斯拉价值的问题,全都选择了回避。这种集体噤声,恰恰说明了问题的敏感性和严重性。
正是这种领导者的“失焦”,让特斯拉的品牌价值面临“失血”的风险。投资者不再确信马斯克是那个唯一能带领公司走向正确方向的人。他自己对“被踢出局”的恐惧,恐怕也因此变得更加真实。
结语
所以说,马斯克对控制权的焦虑,不是没来由的,它背后是特斯拉业绩、治理和品牌三重危机的同步爆发。而投资者那边,“问责”的焦虑同样事出有因,他们担心公司正被一个日益“失焦”的领袖拖入泥潭。
11月6日的股东大会,看点可就不只是什么未来科技了。它将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投票,决定特斯拉的控制权到底归谁,公司的灵魂究竟姓什么。
到时候,股东们必须做出个选择:是继续把信任票投给马斯克的个人远见,给他想要的25%控制权?还是行使自己的权力,把特斯拉拉回一个由业绩和规则驱动的正常公司轨道?
这场大会的结果,将重新定义特斯拉在后高速增长时代的身份。它到底是那个伟大梦想家的个人作品,还是一个真正对股东、对市场负责的公众公司,答案很快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