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真的,西方那些情报圈的人,恐怕到现在都还在挠头,想不通2015年那笔苏-35的买卖,怎么就成了后来一连串误判的开始。那会儿,美国国防情报局的报告写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说中国的五代机,说到底嘛,还是苏-27那个老模子,气动上玩不出什么新花样,至于航电,那更别提了,肯定还是离不开俄罗斯的那些瓶瓶罐罐。
毕竟,卫星照片是不会骗人的。沈阳飞机厂里,一堆堆从俄罗斯运来的箱子,那些技术包和进口零件,看上去就是板上钉钉的证据。西方的专家们,就跟盘核桃似的,把这些照片来来回回地看,翻来覆去地推演,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他们自己都觉得很踏实的结论:中国的空军现代化,嗨,不就是“苏式装备”的ProMax版嘛,翻不起什么大浪。
可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他们的报告墨迹还没干透呢,珠海航展上,歼-20就那么出来了。那独特的鸭翼,那DSI进气道,当时就把现场那些西方观察员给看傻了,手里的望远镜差点没拿稳掉地上。这还不算完,后来巴基斯坦那边传出个消息,说是他们用中国的歼-10C,真刀真枪地把印度的法制“阵风”给干下来了。这一下,可就不是望远镜掉地上的事了。
所有这一切,让那个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很久之后才发出一声特别复杂的感慨。他是在中国亲眼见识了解放军的实力之后,才慢悠悠地承认:“我认为我们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实力和技术实力。”这句话,说实话,来得太晚了,晚得都有点像个笑话了。
回头看,那面由“北极熊”搭起来的巨大屏风,其实立在那儿几十年了。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什么都没有,毛主席感慨说我们连拖拉机都造不出来。那个时候,苏联的援助,真的就是救命稻草。
特别是斯大林死了以后,赫鲁晓夫为了拉拢中国,简直是大开方便之门,那段时间简直就是对华援助的黄金时代。他根本不听自己军方的劝,把当时现役的T-54A坦克、米格-17歼击机,甚至连AK-47的全套图纸资料,一股脑儿全送了过来。
后来成了中国国防顶梁柱的59式坦克、歼-5战机,还有那人手一把的56式枪族,根子全在这儿。最要命的是1957年那份《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人居然连P-2导弹的样品都送来了,那等于直接把中国“两弹一星”的大门给踹开了。
但这种“输血”吧,从来就不是白给的。斯大林那会儿给的军火,很多都是二战剩下的旧货,还得半价买,让刚成立的新中国背了一屁股债。赫鲁晓夫的“慷慨”呢?更像是一场政治投机,拿技术当筹码,换取中国在党内斗争中支持他。
所以啊,当1960年中苏关系一掰,赫鲁晓夫翻脸比翻书还快,一声令下,专家全撤走,协议全撕毁,那场“输血”立马就变成了“强制断奶”。那种决绝,那种疼,反而一下子把中国人给打醒了。
毛主席那句“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与其说是命令,不如说是一把火,瞬间点燃了整个民族的自尊心。苏联的援助是打了个地基,但恰恰是苏联的背叛,才真正把中国“独立自主”这根钢筋给锻造出来了。
中苏闹掰之后,中国一下子掉进了同时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死磕的坑里,1969年差点就打起来了。在西方人眼里,这下完了,离开了苏联阵营的中国,要么自己玩儿完,要么就得赶紧换码头,抱美国的大腿。
他们又一次,看走了眼。他们根本没理解,中国人的脑子里想的不是当谁的棋子,而是在美苏两个大块头的夹缝里,硬生生地把自己“拱”成了“中美苏大三角”里不可或缺的第三个角。
在这个三角关系里,中国虽然国力最差,但位置最妙,也最灵活。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得拉着中国;苏联在阿富汗陷得跟烂泥似的,也急着想跟中国缓和关系。你看,中国一下子从一个被动的角色,变成了两个超级大国都得小心翼翼对待的关键变量。
可惜,西方世界那种根深蒂固的“两极思维”,就像个紧箍咒,让他们始终看不懂中国的独立性。他们老是拿着一张旧地图,想在新世界里找路,总觉得中国必须得跟苏联或者俄罗斯捆绑在一起分析才对。
他们看到中美关系破冰,就觉得,哦,这不过是为了对付苏联的权宜之计。后来看到中苏关系正常化了,又开始瞎操心,觉得“红色联盟”是不是要死灰复燃了。在他们的剧本里,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平等的“棋手”,顶多算个可以利用或者需要提防的“X因素”。这种误读,贯穿了整个冷战的后半段,一直到今天。
苏联解体后,这套老掉牙的分析框架,居然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大儿子,顺理成章地继续扮演西方世界的头号“假想敌”,也完美地把那面战略烟幕给撑了下去。
这些年,中俄战略上背靠背,加上苏-35、S-400这些军火交易,更是把西方的刻板印象给焊死了。他们就死死盯着那些运输车队,盯着合同上的一条条款款,却完全没注意到,在那面烟幕的背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苏-35这事儿来说吧。中国买它,根本就不只是为了补个装备缺口那么简单。俄罗斯人觉得卖了个好价钱,挺得意;西方人觉得抓到了中国技术有短板的铁证,也挺安心。可他们谁都不知道,那台117S发动机,它的所有参数,包括那些最核心的高温喘振数据,一到中国,就被航发那帮人拆了个底朝天。
这些别人当宝贝的数据,在中国工程师手里成了反向推演的素材,直接被用来优化咱们自己的涡扇-15压气机设计,完美地绕开了俄式技术天生的一些坑。其实,2018年《航空动力学报》上的一篇论文,已经把这事儿捅破了层窗户纸,但显然,西方的情报机构压根就没当回事儿。
坦克也是一个道理。中国从乌克兰搞到T-80的样车后,二话不说就拉到戈壁靶场上往死里整,把那玩意儿在高原环境下功率怎么掉、掉多少的数据,记得一清二楚。然后,设计室里的铅笔,就根据这些第一手的数据,画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更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案,连合金配方都改了。
在西方的报告里,这些进口装备是中国“技术饥渴”的证明;在五角大楼的地图上,他们能精确标注出装备的运输路线。可他们唯独漏掉了,当中国在高原上进行路测时,那些在旁边默默记录数据的国产测量仪。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最后就导致了战略上的巨大盲区。你想想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对峙的时候,西方的观察还是老一套,就看装备。他们看到印度的“阵风”和苏-30起飞了,也注意到中国这边的苏-35在附近晃悠。
于是,他们的情报简报就这么写的:“苏-35的加入,临时性地提升了中方的战力”。多可笑。他们根本不知道,天上发生的,是一场他们理解不了的体系战争。中国的预警机一升空,数据链就把整个战场态势同步给了地面指挥中心和天上的每一架飞机。
歼-16D电子战飞机贴着山谷飞过去,放出的定向脉冲,能让对方导弹的导引头瞬间变成近视眼,效率衰减60%。而这时候,歼-20早就在谁也看不见的超视距外,像个幽灵一样等着了。这套玩法,跟俄罗斯在叙利亚那种苏-35自己扔个炸弹、再猛拉操纵杆躲导弹的打法,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西方的误判,是系统性的。他们根据苏-35的参数,去推算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觉得上限也就1200公里。但实际上,歼-20超过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早就把整个西太平洋都罩进去了。当他们还在模拟怎么在中国近海打防御战的时候,中国的战机已经能从沿海机场起飞,钻进云层里,悄无声息地干完活,再从容地回来喝茶了。
更吓人的差距,是工业基础。一个深圳,就有超过500家企业在给歼-20做配套,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是以小时来算的。2019年,中国的氮化镓雷达技术,就已经把美国的F-35甩在身后了,功率和精度都高出一大截。
这一切,就像伯恩斯大使后来的感叹一样。他坐着中国高铁,嘴里念叨着“棒极了”,又忧心忡忡地发现,中国学理工科的大学生比例是美国的6倍。他最后承认,在那种能够布局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战略眼光上,美国根本没法和中国比。
说到底,俄罗斯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可能真的不是那些坦克飞机,也不是那些能源订单。它最大的贡献,就是稀里糊涂地,为中国撑起了一面遮天蔽日的巨大屏风,把西方世界最主要的目光和精力,给牢牢地吸引了半个多世纪。
西方一直用看苏联的眼光,在审视一个和苏联完全不是一回事的全新物种。他们死死盯着俄罗斯这头熊,分析它的一举一动,却压根没发现,就在那面屏风的后面,一条真正的东方巨龙,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完了从学习、到创新、再到超越的全部流程。
这就像一场大戏。俄罗斯在台上卖力地表演,中国在台下认真地上课,而西方呢,就坐在观众席里看热闹。结果呢,戏台子不知不觉间整个翻过来了,看戏的自己差点从椅子上摔下去。这种战略层面的贡献,可比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援助要深刻多了。中国没有靠谁,也没有等谁,就在被封锁和被背弃的巨大压力下,硬是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吸收消化,再创新,铸造出了自己的国之利器。等到西方猛然惊醒,想掀开那面屏风看个究竟的时候,才发现,这世界的天,早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