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峰品牌营销笔记——
从280港元月薪的仓库管理员,到全球电动工具霸主掌舵人,钟志平用四十年时间证明:在看似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同样能定义全球标准。
2025年初,香港股市一家低调的制造业公司市值突破2200亿港元,年营收达990亿元人民币。其生产的电动工具在全球市场份额攀升至16.6%,超越博世、史丹利百得等百年巨头,稳居行业第一。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家被业界称为“电钻帝国”的企业——创科实业,实现了毛利率连续15年增长的财务奇迹,2024年达到39.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草根逆袭,从仓库管理员到行业颠覆者
钟志平的创业故事始于香港最底层的打工经历。1952年生于澳门的他,16岁赴香港谋生,第一份工作是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当仓库管理员,月薪仅280港元。
在仓库工作中,他发明了独特的“电兔理论”——将职业目标分解为可触及的短期任务。比如“今天要记住100个零件编号”,通过不断设定新目标,他在5年内从搬运工升任货仓经理。
1978年,钟志平与德国工程师Horst Pudwill共同创立小型贸易公司,为日后事业埋下种子。七年后的1985年,两人抵押全部家当,在东莞厚街镇创办创科实业,初始投资仅2万美元。
创业初期,创科为美国品牌Craftman代工电钻,第一年出货量即突破100万部,但利润率仅3%,凸显代工模式的局限性。
转机出现在1988年,日本利优比(Ryobi)入股创科20%,带来精密铸造技术,推动创科从单纯代工向技术升级转型。
1990年,创科在香港上市,但钟志平已清醒认识到:代工模式没有未来。
品牌并购,龟兔赛跑中的逆向思维
上世纪90年代末,当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多数制造企业选择追逐更低成本时,钟志平却看到了不同路径。他警告:“如果继续追逐低成本,纯粹以低廉劳动力为竞争筹码,企业将像游牧民族一样成为‘游牧工厂’。”
1999年,钟志平做出关键决策——从代工向品牌转型。但他选择了一条独特路径:收购而非自创品牌。
他用“龟兔赛跑”比喻全球竞争格局:“我们的工厂少,跑得慢,是龟。西方国家工厂多,跑得快,是兔。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利用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将兔子买下来,背着乌龟跑。”
1999年,创科以700万美元收购英国吸尘器品牌Vax,开启并购之路。
2000年,斥资1.06亿美元收购Ryobi北美电动工具业务,获得DIY市场入场券。
2005年,以2.8亿美元收购美国专业工具品牌Milwaukee,当时创科账上仅5000万美元,但通过发行可转债和银团贷款完成“蛇吞象”式收购。
并购后,钟志平提出“三个一概念”整合原则:一个公司(创科大家庭),一种人(唯才是用),一个目标(利润)。旗下品牌被清晰定位:Milwaukee面向专业市场,Ryobi主攻DIY领域,AEG扎根欧洲,避免内部竞争。
技术创新,拆解百块手机电池的突破
品牌并购只是起点,技术创新才是创科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1999年,当多数同行满足于有线工具时,钟志平力排众议研发无线锂电钻。
研发团队拆解100块诺基亚手机电池,发现锂电池在瞬间放电性能上的潜力。2003年,全球首款无线锂电钻“Milwaukee M18”问世,电池续航比传统镍氢电池提升3倍,重量减轻40%,颠覆行业规则。
创科构建了强大的技术研发体系:研发人员占比12%,远超行业平均的5%;设立“全球技术研究院”,吸引3000名工程师。推行“小老板制度”,一线工人参与工艺改进可获得销售额1%的奖励。
这些创新机制推动创科每年推出新产品超100款,研发周期比竞品缩短20%。其MTB电池成为行业通用规格,连家得宝等渠道商都要求竞品适配该接口。
垂直整合,39.5%毛利率背后的“成本杀手”
在毛利率普遍低下的制造业,创科却实现连续15年增长,2024年达39.5%,比主要竞争对手高5个百分点。这一奇迹源于钟志平的垂直整合战略。
创科自研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全部自主生产,成本较外购低30%。在越南建立的“灯塔工厂”引入AI质检和数字孪生技术,生产效率提升40%,不良率降至0.5%。
供应链管理上,创科通过“供应商协同平台”将应付账款周期从90天缩短至45天,释放现金流50亿元。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供应链本土化要求,创科提前在墨西哥蒙特雷投资10亿美元建厂,2025年产能将达总产能的30%。
渠道绑定,与家得宝的共生之道
创科的成功,离不开其与渠道商的深度绑定策略。其中,与家得宝的合作被业界视为 “共生关系”的典范。
家得宝贡献创科44%的营收,但创科并非被动依赖。他们为家得宝独家开发Ryobi ONE+系列,配备家得宝LOGO,价格较普通版低15%。
通过EDI系统实时共享销售数据,创科可提前3个月预测需求,库存周转率比行业平均快20%。在家得宝门店设置“Milwaukee体验区”,提供免费试用和技术培训,显著提升品牌认知度和连带销售。
全球布局,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标准”
通过“并购+自研”双轮驱动,创科重塑了全球电动工具格局。其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3%升至2024年的16.6%,迫使史丹利百得、博世等巨头加速并购应对挑战。
创科带动珠三角形成电动工具产业链集群,东莞、苏州等地配套企业超2000家。在东莞厚街镇,创科的分厂曾拥有员工超2.3万人,总产值位居当地前五。
面对欧盟“禁油令”要求2030年全面淘汰燃油工具,创科已布局氢燃料电池研发,计划2026年推出原型机,目标续航突破4小时。同时承诺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生产,投资15亿元建设电池回收网络。
创业启示,制造业的“长坡厚雪”
2025年5月,七十多岁的钟志平退任创科实业非执行董事。他留给制造业创业者最珍贵的启示是:“制造业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一个零件做到完美,才能赢得市场尊重。”
回顾四十年创业路,钟志平常以爬山比喻:“到达山顶后,才发现自己很渺小;爬过很多高山后才明白,成功只是阶段性的,一山还有一山高。”
对于守业者,他提出颠覆性观点:“这不是守的过程,而是创的过程。” 企业没有终极胜利时刻,必须持续创新进攻。
从月薪280港元的仓库管理员到千亿级企业缔造者,钟志平用一把电钻撬动全球制造业格局,证明了中国企业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以技术为矛、生态为盾,即使在传统行业也能开辟新蓝海。
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今天,“钟氏模式”为后来者照亮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技术深耕+资本运作+生态构建,让中国制造从“代工”走向“定义标准”的崭新时代。
创科实业东莞工厂里,流水线上的电钻正被装入印着“Milwaukee”商标的包装盒。这款在美国专业市场售价高达209美元的产品,价格比主要竞争对手高出50美元,却依然供不应求。
流水线的尽头,一块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全球订单数据。从香港仓库管理员到全球“电钻大王”,钟志平用四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制造业传奇。他证明了一条朴实而强大的商业真理:在看似传统的领域做到极致,才是对抗周期的最佳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