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古人咋「拼团游」?明朝「旅行团」10 人起成团包吃住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202 发布日期:2025-08-06 03:00

嘉靖年间的一个春日清晨,苏州阊门外的码头格外热闹。一群身着长衫的文人正围着一个账房先生模样的人争执不休,旁边几个挑夫扛着沉甸甸的行李来回穿梭。“张兄稍安勿躁,咱们约好的十人成团,如今就差李举人了 ——” 账房先生挥着手里的纸卷大声喊道。话音刚落,一顶青布小轿匆匆赶来,轿帘掀开,身着宝蓝色直裰的李举人跳下来拱手笑道:“抱歉来迟!家母硬塞了两坛虎丘酒,说让咱们路上解乏。”

这便是明朝江南最常见的 “拼团游” 出发现场。若凑近看那账房先生手里的纸卷,会发现上面写着 “杭嘉湖十日游” 几个大字,下面密密麻麻列着十条人名、每人缴纳的五两银子,以及一行小字:“包食宿,含舟马,遇雨顺延”。

1. 十人成团的秘密:不是规矩是生存智慧

明朝旅行团为何非得以十人为下限?这得从当时的交通成本说起。万历年间《客座赘语》记载,苏州到杭州的内河船 “十人共雇,每程费银五钱”,若单人包船则需三两 —— 相当于普通秀才三个月的伙食费。更关键的是安全,正德年间《双槐岁钞》提到,江南水路上 “盗匪常于芦苇荡设伏,单人行船十有二三遭劫”,十人成团刚好能凑出足够人手轮流守夜。

成团的规矩比想象中严格。浙江文人袁宏道在给友人的信里吐槽:“去年约游黄山,陈眉公临时带仆役三人,硬生生凑成十三人,结果雇船时被船家加价两成 —— 彼言‘逾十则舱隘,需添船夫’。” 原来船家按 “十人一舱” 的标准造船,多出的人要么挤着睡,要么加钱。

团员构成也有讲究。通常是 “三士七商” 的搭配:三个识字的文人负责写游记、记账目,七个商人分担主要费用。嘉靖年间南京富商王士性在《广志绎》里算过一笔账:十人游泰山,往返二十日,人均需银八两,其中商人承担六成,文人仅出四成 —— 因为商人需要文人帮着应对沿途官吏的盘查。

2. 包吃住的真相:不是自助餐是 “大锅饭”

明朝旅行团的 “包吃住” 远没现在听起来诱人。万历年间《吴社编》记载,苏州旅行团去普陀山,早饭是 “一釜白粥配十碟酱菜”,十人分食;午饭多是 “糙米饭配两荤两素”,荤菜常是咸鱼或腊肉,因为便于保存。只有到了大城市如杭州,才能吃上新鲜的西湖醋鱼 —— 但这要额外加钱,相当于现在的 “自费项目”。

住宿更有意思。普通团住 “栈房通铺”,十人挤在一间房,每人一张草席;稍好的 “中团” 能住 “两人一间的客房”,但要多交三成费用;顶级的 “文会团” 则包下整座寺庙的禅房,如徐霞客曾参与的旅行团,在黄山住文殊院,“每人一榻,夜听松涛”,这种团费要涨到二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四万元。

最妙的是 “公摊费用”。《万历野获编》里记了个笑话:有个旅行团在扬州吃饭,其中一人偷偷叫了盘醉蟹,结账时账房先生硬要把这盘蟹算进公摊,理由是 “闻其香者十人,当共担其费”。这跟现在旅游团里有人偷偷买特产被导游要求 “均摊车费” 简直如出一辙。

3. 行程表藏玄机:不是自由行是 “打卡式旅游”

明朝旅行团的行程精确到时辰。崇祯年间《帝京景物略》里存着一份去北京的旅行团日程:“卯时(早上六点)出苏州门,巳时(十点)到无锡歇脚,午时(十二点)吃馄饨,未时(两点)继续赶路,酉时(六点)抵常州投宿”,跟现在旅游团的 “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吃饭,八点发车” 一模一样。

必打卡的景点也有清单。去杭州必游 “西湖十景”,去南京必看 “金陵四十八景”,就像现在去厦门必打卡鼓浪屿。而且还有 “拍照刚需”—— 那时没有相机,就请画师沿途写生。《长物志》记载,高档旅行团会带 “画工一名”,每到一景就画一幅团友合影图,回家后装裱起来炫耀,这费用要算在团费里,相当于现在的 “跟拍摄影”。

但也有 “强制消费”。明朝旅行团常被沿途寺庙 “套路”,比如去普陀山,导游(那时叫 “引头”)会说 “不捐香油钱会遭菩萨怪罪”,逼着团友掏钱;去泰山时,挑夫会故意把行李挑到半山腰要钱,不给就不走 —— 这跟现在某些景区的 “宰客” 手段简直一脉相承。

4. 跟现在比差在哪?多了份 “慢旅行” 的诗意

虽然条件简陋,但明朝旅行团有个现在比不了的好处:慢。一个从北京到南京的旅行团,走大运河要花整整一个月,沿途 “见柳必停,逢桥必看”。文人团还会搞 “行吟会”,船到苏州枫桥,就集体赋诗咏寒山寺,谁写得好多喝一杯酒;到了扬州,又在瘦西湖上赛书法,输的人负责买第二天的点心。

这种 “拼团游” 甚至催生了专门的 “旅行社”。明末杭州有 “徐记游船行”,专门组织去千岛湖的旅行团,不仅提供 “十人成团” 服务,还能代订 “沿途驿站介绍信”—— 相当于现在的签证。老板徐老三会提前半年发 “招团帖”,上面写着 “三月初三发团,限二十人,满额即止”,跟现在旅行社的促销海报没两样。

尾声

崇祯十五年,有个叫李渔的年轻人参加了从兰溪到广州的旅行团,路上走了三个月。他在游记里写:“同团有贩丝绸的王老板,爱讲故事的张秀才,还有个会弹琵琶的钱姑娘。每日舟中,或谈诗,或算账,或听曲,虽苦亦乐。”

这大概就是古人拼团游的真谛:不止是看风景,更是在慢下来的时光里,遇见一群有趣的人。要是现在的旅游团能少点催促,多点这样的从容,或许也能找回几分古人的乐趣吧?

你觉得要是穿越到明朝,愿意花八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一万六)参加这样的旅行团吗?要是你,会选住通铺的经济团,还是住禅房的豪华团?

产品展示